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张若飞刘新庚
中南大学 410083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高等教育系统工程和基本教学规律有机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
认识到位,党委重视,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前提;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保障;师资稳定,结构合理,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关键;面对现实,突出热点,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
在青年大学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
长期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
针对这门课程教学对象广、层次多(包括高校中所有层次的学生)、内容最难确定、课时最分散、组织难度最大等特点,在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一、认识到位,党委重视,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前提
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到位,尤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使教育者认识到位。
其一,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既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我们必须从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度,从“两课”学科建设的整体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其二,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和特殊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和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支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学生能否具有抵制“西方思想”的能力,关系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更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其三,要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我们认为,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特点。
它所涉及的内容既有相对稳定部分,也有不定部分。
形势是变化发展的,政策则是相对稳定的。
且形势虽然具有不定因素,但在其
变化当中有其相对稳定的成分。
形势经过局部量变的不断积累,最终发生质变,才会形成整体的变化,并不是所有事物每天都在出人意料地变化,其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课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征:既要严格遵守教学规律,又要突出其时效性,做到教学计划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多年来,我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之所以能够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者能高屋建瓴,认识到位。
特别是党委一班人对该课的教学具有高度的战略意识,对该课的建设十分重视,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铺垫了很好的基础,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一是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将其列入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和教学经费到位;三是每年有计划地输送一批骨干教师参加短训班和学历进修班;四是规定凡是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兼职教师都可以参加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五是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党委都要组织召开一次该课教学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单位党组织正副书记会议,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协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下阶段的主要形势,
明确任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教学实践使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强劲支持,是我们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坚实基础。
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保障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最具特殊性的课程,课程的性质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授课的形式既有严格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形式的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教学时间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单靠教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
若光搞理论教学,缺乏现实针对性,体现不出它的时效性,也就达不到它的教育效果。
同理,单靠党务部门进行纯活动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就会缺乏政策的连贯性和理论性,教育过程就会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因此,要做到教育与教学相统一,就必须建立一种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地提高其实效。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在学校党政的直接领导下,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和各院系通力合作组织运作的。
其中党委宣传部负责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编印教材与教学资料、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学工部、宣传部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调研,收集各种信息;教务处负责落实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各院
系学工组负责学生的组织到位,并负责学生的考试、考核工作。
实践证明,这种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一一落到实处。
三、师资精良,结构合理,是搞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关键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现状和趋势,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明之中,因而“形势与政策”课与“两课”中的其他课程相比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
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高的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系统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还具有不同于“两课”其他课程的特点,即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
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的发展决定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必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兼教师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很强的教育合力,是实现教育与教学相统一有效办法。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是由马列部的骨干教师、校
党政领导,机关部处负责人和有关院(系)党委(总支)正副书记组成的专、兼职队伍。
实践证明,这批教师的积极性高,政治敏感性强,备课充分,授课认真,在课堂能生动授课,课后能与学生亲切交流,平时能与学生真诚交心,对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相统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因此,我们“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还荣获2000年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四、面对现实,突出热点,是搞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
“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现实性强。
其时效性和现实性与“两课”其它课程相比,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
因为最为关切的现实、热点问题往往令人们的目光高度集中,正所谓社会焦点问题,并容易引起人们思潮波动,乃至社会动荡不安。
所以,面对现实,突出热点,是我们搞好“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核心,正所谓“抓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
因此,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坚持先调查,再研究,后确定的原则,为此,应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动态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看法,掌握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要点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来组织教学。
二是在教学实施的环节
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
要密切结合国情、国内外大事和学生的思想热点,直面现实,突出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焦点,使教学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立足现实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开展正面教育。
要牢牢抓住“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利用现实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敢于面对现实,突出热点,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近三年来,据学校统计,全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专题32个,专题报告820堂次。
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形势、澄清模糊认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1999年在全校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信念问题抽样问卷调查中:认为邓小平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占92.4%,认为说不清楚的占1.5%;认为人权问题是西方国家搞和平演变的策略与手段的占
80.8%;认为当前职工下岗问题是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的占
81.6%,认为是丧失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的占1.5%。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为了突出该课的时效性,增强其教学效果,还必须敢于面对突变的世界局势,及时调整
教学计划,使热点问题及时得到化解,使学生感到“解渴”、“来劲”。
例如:1999年5月份,按照教学计划,应该讲“中美关系的发展”,由于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我们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加班加点组织材料,连续进行“科索沃危机的启示”、“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侮”、“帝国主义在新时期的特点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三个专题教学,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社会主义奋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气愤带来的冲动,稳定了大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