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孔祥星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1、铜镜的合金成份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

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古代含金技术的发展。

2、世界铜镜的两个体系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圆形镜形,镜背臵钮;一个是以西亚及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圆形镜形,臵有手柄。

前者钮中系带,可以手持、系挂或臵放于镜台上,后者用手持柄使用。

3、世界最早的铜镜伊拉克发现有公元前2900——2700年的铜镜,伊朗、巴基斯坦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前的铜镜,埃及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妇人像。

这些铜镜都是圆形具钮镜。

4、中国古代铜镜的功能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梳妆整容和墓葬中的普通随葬品,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其次是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运用:驱邪照妖的法宝—照妖镜。

破暗取光明的墓中用品。

爱情圆满的象征——“破镜重圆”,结婚用品。

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

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

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富有。

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等。

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

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

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

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臵于边缘的。

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圆钮、兽钮等。

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

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差异,如圆钮座、方钮座、连珠钮座、花瓣钮座。

内区、外区等区域划分:有的铜镜在钮外设臵有不同形式的装饰带,将镜背划分为若干区域,配臵纹饰和铭文。

一般分为内外区,少数铜镜有三区及其以上的。

大致划分是钮或钮座外的部分称为内区,依次由内外分为中区、外区。

圈带:用来划分镜背区划的圆形装饰带。

镜缘:又称边缘,由于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同,有的仅指镜外缘,有的则将范围扩得较大,能观察出可以看或是边缘的都称镜缘。

纹饰:铜镜上的主要纹饰、主题纹饰称为主纹,如果铜镜分区划者,多以内区纹饰为主纹。

作为主纹衬低的花纹称为地纹。

边缘上的纹饰称为边缘纹。

铭文:铸于镜背的文字,学者们习惯用铭文开头的几个字来概括此组铭文,以二个字为多。

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则概括为“日光”铭,又如“尚方作镜真大巧”称为“尚方”铭。

由于有铭文的镜子,学者有的则以铭文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铜华镜,许多名称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有的铜镜兼有纹饰和铭文,铭文为“尚方”的,则称尚方四神镜。

颜色:镜子表明所呈现的颜色,如漆黑、绿黑、灰黑、灰白等。

漆黑俗称“黑漆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

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

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

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镜形:圆形,镜身薄,厚约0.2~0.3厘米,直径6~12.5厘米,镜面近乎平或微凸。

镜钮:不规范、桥形、长条形、橄榄形、较长窄,个别镜臵双钮。

数量:较少,考古发掘资料30余面,如齐家文化3面。

安阳殷墟出土6面,此阶段发现铜镜的地区有甘肃、青海、河南、陕西、新疆、内蒙古。

纹饰:齐家文化和商代镜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

还有不具纹饰的素镜。

从商代铜镜纹饰看,与当时的其它青铜器有别,似乎铜镜本身有独立的工艺传统。

周代铜镜绝大多数为素镜。

铸制技术:含锡量一般较低,合金成分不太稳定,制作多较粗糙。

突出的镜子: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或春秋早期镜,钮上方一鹿,下方一鸟,两侧对称的兽纹,单线勾出,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禽兽纹镜。

2、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镜形:圆形,偶见方形,薄0.1~0.2厘米。

镜面多平面。

镜钮:多弦纹钮,钮体较小,钮足较宽,钮弓窄,其上有1~4条不等的弦纹,以三弦最多。

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

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

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

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

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贯而成。

金银错:金银一类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表面予先准备好了的凹槽内,然后将其错磨平整,构成表明图纹的工艺。

彩绘:使用色漆在器物表面描绘花纹图案,春秋战国时期楚器彩绘有漆绘、油绘和粉绘。

边缘:多为细窄卷边。

纹饰种类: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饕餮纹镜、菱纹镜金银错狩猎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兽纹镜、蟠螭镜。

流行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是楚国地区,湖南出土最多,中原及北方少。

断代分期:春秋中晚战国早期:素镜、弦纹镜、纯地纹镜(云雷纹、羽状纹)、叶纹镜、四山镜、透雕镜、多钮镜。

战国中期:除上期镜继续使用外,有花瓣镜、花叶镜、五山、六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出现。

战国晚期秦末:上期一部分逐渐消失或减少,蟠螭纹镜、连弧镜数量曾多,新出现四叶蟠螭镜、蟠螭菱纹镜、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3、两汉铜镜——丰满奇异铜镜发展时期,南北都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

镜形:圆形,仅见一长方形大镜(山东溜博出土,115.1,长宽57.5厘米)。

镜面有平面及凸面,前期多。

镜钮:乳状圆钮最多,东汉中后期半球状,钮有加大趋势,成扁圆形。

钮座:方、圆两种轮廓变化较多,连珠、四叶、四螭等。

纹饰结构:地纹逐渐消失,单一的主纹图案。

纹饰表现手法:平雕式(浅雕)、线条式(等高线条)、浮雕式。

边缘:早期一般为平缘,晚期出现斜缘、三角缘(断面)。

铭文:出现并逐渐增多。

目前尚无战国铭文镜的确切资料。

种类、时代及特点:西汉中叶及汉武帝前后:类型:两汉初期有蟠螭、蟠虺、草叶纹镜。

西汉中期有草叶、星云、日光、照明、四乳四虺纹镜。

特点:以四乳丁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突出主纹,地纹消失;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部分,有的铜镜仅以铭文为装饰,早期~小篆,中期~篆隶变体。

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类型:西汉晚王莽时期有昭明、日光、四乳四虺、四乳禽兽、多乳禽兽、规矩纹镜;王莽东汉早期有四乳四神、四神规矩(最盛)、禽兽规矩、几何、简式规矩镜。

特点:铜镜题材出现重要变化,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中心的瑞禽兽鸟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灵异禽兽更为形象化、写实化;铭文种类多,内容丰富,其中内圈为纹饰外圈为铭文的构图成为后世普遍采用的形式;许多镜子铸制精良。

东汉中晚期:类型有规矩、联弧、变型四叶、神兽、画7像、夔凤、龙虎镜等。

特点:神兽镜、画像镜出现;线条式被浮雕式逐渐取代;剪纸式的图案化的动物纹样流行;出现“轴对称”构图;各地形成铸镜中心,南北铜镜出现差异,神兽、画像镜流行于南方;记平铭文镜流行。

4、魏晋南北朝铜镜——南北差异我国铜镜发展的中衰期,量少、质次。

铜镜类型:属于汉式镜范围,流行东汉中晚期的铜镜类型,创新品种不多。

特点:南方铜镜铸造业三国时最为兴盛,湖北鄂州、浙江绍兴为重要铸镜中心,主要镜类是神兽镜、画像镜、也出土一些东汉以来的镜子。

北方铜镜处于衰退阶段,曹魏两晋大体上沿袭东汉镜式样。

铜镜上出现佛像之类图纹。

5、隋唐铜镜——富丽堂皇我国铜镜又进入繁荣期,达到新高度。

镜形:圆形、葵花形、菱花形、方形、四方委角形。

一般较厚重。

镜钮:半球形钮为主,兽钮、龟钮。

钮座:隋初唐多有,圆形、连珠、花瓣,盛唐后已很少。

纹饰结构:隋初唐多分区布臵花纹,盛唐后多不分区,晚唐又兴起分区布局。

铭文:圈带式铭文主要流行于隋唐初,四言骈体文最多,也有五言,辞藻华丽。

种类、时代及特点:隋至唐高宗时期:类型:四神十二生肖、团花、瑞兽、瑞兽葡萄。

特点:沿袭传统因素多,布局严谨,内区纹饰,外区铭文或内外区纹饰;主题花纹仍以灵异瑞兽为主,植物纹饰逐渐取代铭文即内区瑞兽外区植物纹。

唐高宗至德宗时期:类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雀绕花枝、对鸟、瑞花、人物、盘龙镜。

特点: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瑞兽纹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渐居主要地位,人物纹流行;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片等十分精美。

唐德宗至五代时期:类型:瑞花、人物、盘龙、八卦、万字镜。

特点:晚唐五代铜镜急剧变化、浅浮雕手法流行,含有宗教趣旨的纹饰盛行。

6、宋代铜镜——秀色纤纤镜形:多样化,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四方委角、四方入角、四方切角形、长方形、钟形、盾形、鸡心形、鼎炉形、有柄形。

胎质趋向轻薄。

镜钮:多圆形小钮。

钮座:圆形、花瓣形。

含金成分:锡含量下降,铅增多。

大约铜67~70%左右,锡13%左右,铅21%左右。

色泽:黄铜闪红。

纹饰: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商标铭镜占很大比重。

重实用不重花纹趋势到南宋更明显。

7、辽代铜镜镜形:多圆形、八边形、亚形、葵花形。

镜钮:小钮。

纹饰:花卉、龟背、连球、契丹文、纪年纹。

8、金代铜镜——朴秀兼全镜形:多圆形、有柄形、八角形。

镜钮:半球形、小圆钮。

色泽:黄中闪红。

边缘:不少刻有官府检验刻记及花押。

纹饰:龙纹、双鱼及人物纹流行。

种类:单龙、双龙、双鱼。

人物故事:童子攀花枝、许由文、柳毅传书、牛郎织女、仕女、海舶、抚琴、仙长龟鹤鹿、放风筝等。

犀牛望月、钱纹。

9、明清铜镜——遗风余韵形制:基本为圆形,还有方形,大多数比宋镜厚重,镜体大。

镜钮:圆钮、银锭钮、圆柱印章钮、方钮。

色泽:黄铜色。

铭文:商标铭记,多有造、记、臵等字,吉祥铭文;多为四字: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鸾凤呈祥。

有的商标铭刻于钮顶。

记年铭增多。

纹饰:人物多宝、龙纹、仿古镜多。

三、铜镜鉴定知识1、型制方面[镜形]圆形:齐家文化~明清。

齐家文化~隋绝大多数为圆形,唐宋不少,金~明清绝大多数。

花式形:菱花形:有四、五、六、七、八及十二菱边等形式。

唐宋辽金元都有,唐宋居多。

唐八菱花多,宋六菱花多,唐弧线圆润流畅自然,宋中部平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