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与应用・从墙与空间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程小蓉1 程 平2(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610021);(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03级绘画专业研究生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文章探讨了中国建筑美学思想在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上的表现,论述了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关系、人文关系及演变趋势。
从墙与空间的关系分析了界面与围合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建筑理念,倡导建筑创作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弘扬中国建筑美学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民间建筑的优秀文化,丰富建筑的环境空间。
关键词:墙 空间 哲理关系 美学关系 人文关系 中图分类号: TU -8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06)01-41-04 收稿日期:2005-07-05作者简介:程小蓉(1957-),女,重庆市万州区人,副教授,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程平(1981-),男,四川成都市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从事美术学与油画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美不在其华丽气派,高大雄浑,而在于它亲切的建筑形象、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宜人的建筑尺度、富有寓意而细致入微的民间建筑装饰、民间传统工艺的巧构与奇筑。
墙与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墙与空间的关系凝聚着民族传统哲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记载了社会演变的历程。
1、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墙体是构成建筑维护结构的重要界面,在没有墙体存在的情况下,建筑空间几乎无从谈起。
但有时去掉或挖空了墙体,空间却得以延伸、扩展,这种墙于空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艺术处理手法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所铸成的哲学观念决定的。
老子的“有无”之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哲理上阐明了墙与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本质特征。
其实,世间万物都在这种“有无”相生的交织与挣扎中向前发展。
图1 成都—院落空间建筑原本是一个遮风雨、避虫兽的场所,由界面围合而成。
墙体便是围合空间的实体,然而,对于实体界面的消除,也是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存在的另类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墙的消除并不意味着空间的丧失,恰恰相反,它往往是空间的强化、外延、扩展、转化与升华。
中国建筑对墙与空间虚实相生的经营,是追求天人和一的东方审美观在建筑中的映射,这个自然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使非建筑的室外空间・14・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2006年3月第1期(总第66期)Vol.22No.1(Serial No.66)2006与人融合亲近。
如图1为成都一院落空间,该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尺度亲切宜人。
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以另一方式对自身的肯定,我“以天地为栋宇”是中国人的自然观。
人生活在建筑中,建筑生长在自然中。
中国建筑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内在而含蓄的儒家哲学。
图2 明清庭院杭州胡庆余堂墙在建筑实体中是构成建筑形态的基本元素,是组织建筑室内外环境空间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对建筑的第一体验往往始于建筑的外观,而非内在空间。
他们总是通过建筑外壳———墙体的虚实、曲直、造型、色彩、光影、肌理等判断建筑是否美观、亲切、庄重、活泼。
因此墙体作为建筑的壳体,也必是传统民间建筑装饰的重点,墙体装饰是提升空间质量的有效方法。
图3 北京东直门内北沟沿23号梁启超故居—郑希成绘2、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美学关系我国传统民间建筑中,常常把“墙”作为空间环境,一种审美景观因素对待,因而在组织室内外环境,塑造空间特性方面留下了一些精彩实例。
图2为明清庭院杭州胡庆余堂,墙体壁饰与虚实处理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中国建筑美还表现在建筑群落组织上,如果说中国的建筑群是一幅“画”,围墙则是画框,对于这墙与空间勾勒出的“画面”,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其欣赏方式不是静态的“望”,而是动态的“游”。
人们漫游在“画”中,情随境迁,玩味各种墙勾勒出的“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与“空白”(空间)的虚实交替,从中感悟出全“画”的神韵。
图3为北京东直门内北沟沿23号梁启超故居,严整的格局中渗透着自由的局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变化。
图4 苏州留园墙与空间有节奏的变化,产生了极富韵律的空间美感我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利用墙的变化,取得环境空间效应的手法,就更具建筑美学特征。
如漏窗花墙、复廊隔墙、婉蜒云墙、花形灯墙、洞窗景墙、框景门墙、半掩廊墙等都各具异趣,有园中有园、景中藏景之妙。
图4苏州留园即为一例,在园门入口处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廊的三弯九转,步移景异,时空交替,极具诗情画意。
墙在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中以不同的长短、高低、・24・曲直、转折、虚实、断续等形态组合及简繁、素丽、精粗、雅俗等壁饰变化,通过围合、分隔、屏蔽、穿透、延伸、界栏、借托、映衬等展现方式,营造出千姿百态、景象纷呈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并取得实用效应和审美效应。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本身应是实用功能与审美需要的统一体。
它的实用功能表现在蔽风雨、获安全、求舒适、避烦嚣、保私密、便交往、利工作、益身心等方面,它的审美需要就在于经营有效的可居可歇,可贯可行的赏心悦目的室内外环境空间。
如图5天井,这一传统民居中常见的生活空间,由建筑或墙体围合,尺度宜人,具有一定的封闭感与私密性,给人既神秘又亲切之感。
图5 成都民居小天井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山墙,也是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
四川古镇传统建筑的山墙、封火墙更是以“极变幻之能事,有无限之趣味”而富于盛名,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形式。
图6为资阳铁佛镇老街传统建筑的封火墙,临空的翘角,鸟头昂首配上白墙青瓦,格外活泼秀丽,图7为资阳铁佛镇广东会馆南华宫山墙,墙脊高耸、阶梯跌落,翘角腾飞,又给建筑增添不少风采。
图6 资阳铁佛镇封火墙上昂首临空的翘角将墙体的实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结合起来营造优美环境空间,使我国传统民间建筑在低层群落布局中取得了丰富而有意趣的建筑艺术成就。
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群落布局是纵深的聚合套列与横跨的水平延展结合,层数不高,房屋以坡屋面硬山墙为普遍,门窗内向,墙秀屋矮的环境尺度,更显空间亲切宜人,庭院四周不同墙面的错落轮廓线也给生活场景增添了情趣,其中也反映了传统的文化审美爱好。
图7 资阳铁佛镇南华宫山墙墙与空间围而不死,界域两分,富有变化。
这些都是用墙塑造空间的创造。
即使在室内,也常巧设屏风、格扇、花罩、博古架或多宝格,以装饰代墙,虚实互借。
墙本生也成了美化环境的景观造型。
3、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人文关系中国传统民间建筑墙与空间的关系也受社会生活、人文关系的影响,绝大部分民居与园林建筑均是封闭的,即四周设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空间布局,房间位置都有严格的形制,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典型的中国住宅是四合院格局,一般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客房,后院又称内院,中轴线上的堂屋位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堂屋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居住左右厢房,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
大型住宅,依中轴线可以在后面延伸几重院落,在前后进、左右跨的连接部位或隔短墙,或联折廊,围隔成或长或方的套院、跨院,既僻静安宁、又方便舒适、给居住者造就了私密性空间。
随着这些空间和堂屋的关系而分尊卑,亲疏、上下、长幼,整座宅院空间格局笼罩着严格的宗法罗网。
如图8为清朝徽州庭院,在封建思想的制约下,男治外事,女治内事,宅院的墙高而森严,限制妇女足不出户。
相邻四合院间,则利用围墙、山墙、院墙、隔墙分隔,排列组成巷道、胡同,这些墙体在建筑群落中千变万化,又各有异趣。
影壁、照壁常设在院落入口处,以此形成承传空间,与街道产生过渡。
而照壁的装饰却是宅院主人身份及文化品位的写照。
街道景观也与墙体的虚实直接相关,中国传统民居中大多将沿街的底商建筑(底层商业,上层居・34・住)的墙体做成一块块木板的形式,可方便安装和拆卸。
白天沿街木板全部拆下,室内外空间流动,建筑与街道融为一体,如图9为老成都的街景,无论是人的活动,还是视线和景观,均能通达,空间氛围异常活跃。
夜晚沿街木板全部装上,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街道氛围:安宁、内向、封闭。
这种不同生活场景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由活动木板墙完成。
这种活动墙体实现了私密与公共、室内与室外、住户与街道空间之间的多重性转化。
这是一种最朴素而又最生动的墙与空间的社会生活关系。
图8 清、徽州庭院图9 老成都街景的商业氛围4、当今中国建筑墙与空间的演变趋势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唯有建筑无声地诉说着历史进程的文化源流和社会心理。
建筑的演进过程也是墙体与空间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筑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界面的塑造,既墙体的设计。
建筑材料变化、施工技术进步、构造措施改革、外观效果创新等,带来了建筑形象、空间组合、建筑尺度、建筑装饰的巨大变化,而且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还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当今全球的建筑审美意趣趋于一致,塑造手法已逐渐雷同。
玻璃幕墙使建筑光挺,轻盈,钢筋混凝土墙体使建筑显得凝重,西方人放弃了石头,东方人放弃了土木,传统的手工艺,已被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所代替。
建筑正逐渐变得高大而挺拔,以钢筋混凝土墙把人工空间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出来,室内与室外被严格界定,人们被彼此分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建筑内部各个单元自我封闭,建筑中少了些彼此交流的场所,玻璃窗成了室内外空间联系的纽带。
中国传统建筑中墙与空间的哲理关系、美学思想变得模糊了。
5、结束语出新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与审美变化的必然结果,在追求进步与时尚的年代,人们更加注重建筑外在墙面的塑造。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给建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创造出了全新的建筑界面、建筑形象与建筑空间,值得欣慰。
可推陈或许能推出些,至少多点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中国特色构想。
我国传统民间建筑中蕴藏着大量可以参考借鉴的因素和手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国建筑千百年来建筑美学思想的积淀,传统本身凝聚着民族特质的独立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挖掘,墙与空间的关系即是其中之一。
传统建筑中墙与空间的相生互补,有序的建筑排列组合,令人感到凝重背后蕴藏著空灵,飘逸之中透出庄重。
只有继承和创造才能形成新的民族风格,丰富中国独特的建筑艺术,这对弘扬我们自已的优秀文化,创造令人愉快的生活空间环境是不无益处的。
参考文献及资料:[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杨永生.建筑百家言[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萧默.建筑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5]中国建筑学会.界面的消解[J ].建筑学报,2003.10[6]徽州大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文中部分照片为本人拍摄(责任编辑:胡成林)・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