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表剂

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已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九味羌活汤, 九味芜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

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香附,疏肝理气、调气健脾。

紫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解毒,安胎。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品为治痰要药。

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炙甘草干姜半夏10-15g,细辛五味子3-6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郁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

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义。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柴胡(9克)芍药(6克)防风(3克)陈皮(4.5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

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者。

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卫阳被遏,因感邪较轻,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为风寒表证之征象。

外感风寒,宜解表散寒,表寒轻证,只需轻疏肌表,微发其汗,病邪自可外达,不必用辛温重剂,徒伤其表。

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

臣用防风祛风寒,止疼痛。

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祛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辛凉解表,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银花连翘 [各15g]苦桔梗薄荷牛蒡子各6g竹叶荆芥穗各4g生甘草淡豆豉[各5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

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

荆芥穗、淡豆豉──辛温之性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

四药共为臣。

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共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为佐使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苦梗苇根各6克,连翘4.5克,薄荷甘草各2.4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

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熟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24克。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柴胡12克,干葛黄芩9克,羌活白芷芍药桔梗6克,石膏甘草3克,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本证由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所致,治疗方法以解肌清热为主。

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

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

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

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

方以葛根、柴胡为君。

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

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

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

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

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

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

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

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

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

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扶正解表。

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的枳枯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十克,小儿各六克。

功效。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

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