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三年级数学组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标准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授课时间:
四边形 1课时
平行四边形 2课时
周长和估计 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在实例中,会辨认出平行四边形,会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
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会说出周长的含义,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二、内容安排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
识点,拓宽数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如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教师的环境、图书、报刊杂志、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班班通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学学习。
2、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如结合校园的建设资源来学习,让学
生贴身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进行一些
课外知识的拓宽和补充,如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实施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学生的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展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索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教材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形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吧“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一个年级的学习重点,有注意前后连贯。
4、重视培养估测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也拓展”的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应用意思,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对当天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在班级评比栏内加星。
学生相互交流一天内自己或同伴的课堂表现(遵守纪律、听讲认真、善于动脑,回答问题积极,学习主动踏实),推选出当天表现好的同学,说出大家向他学习的地方,及时的在班级评比栏中加星,进步大的同学也有机会加星。
2、利用班会课,对学生一周的课堂作业进行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先自我评价再进行小组内评价,组长每天做好记录,每周一小结,根据记录情况进行奖励,在“争星栏”上加星。
3、利用校讯通、家校联系卡等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阶段性的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结合学生的作业评价和课堂表现,分类给家长发校讯通,告知孩子近段时间的在校表现,及时给家长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评价主体是学生、小组成员,也有家长和老师。
评价方式既可以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还可以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等方式。
评价时我们采用多种检测方式,既可用书面考试也可用口试、操作等方式。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检测方式和多元的评价方式下,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