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三年级数学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基础课程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年级:三年级总课时安排:53 课时设计者:薛彦丹课程背景本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 , 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 , 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 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小数的初步认识 , 位置与方向 , 面积 , 年、月、日 , 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 用数学解决问题 ,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 , 内容比较简单 ,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 ,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 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进一步发展数感 , 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 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 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面积单位 ,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 ,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 , 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 , 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 24 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 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 , 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 ,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 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 ,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 ,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 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 , 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 , 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年级下册课程内容知识点散、多, 难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 学习困难点比较多。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 培养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便为四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一)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 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 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 会读、写小数 , 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 ,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四)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 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五)认识面积的含义, 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 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 24 时计时法 , 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 初步学会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 , 会求数据的平均数(果是整数);一步体会在生活中的作用。
(八)从生活中、提出、解决的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初步形成合运用数学知解决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的思想, 形成生活中的数学的意, 初步形成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体会学数学的趣, 提高学数学的趣 ,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一)养成真作、写整的良好。
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主要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 小数的初步 , 位置与方向 , 面, 年、月、日 , 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 用数学解决 , 数学广角和数学践学践活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以及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课程进度大致安排(一)位置与方向( 5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 )1.口算除法⋯⋯⋯⋯⋯⋯⋯⋯⋯⋯⋯⋯⋯⋯ 3左右2.笔算除法⋯⋯⋯⋯⋯⋯⋯⋯⋯⋯⋯⋯⋯⋯ 9左右整理和复⋯⋯⋯⋯⋯⋯⋯⋯⋯⋯⋯⋯⋯⋯⋯⋯⋯1(三)( 4 )1.的数据分析⋯⋯⋯⋯⋯⋯⋯⋯⋯⋯⋯ 2 左右2.平均数⋯⋯⋯⋯⋯⋯⋯⋯⋯⋯⋯⋯⋯⋯⋯ 2 左右(四)年、月、日( 5 )制作年⋯⋯⋯⋯⋯⋯⋯⋯⋯⋯⋯⋯⋯⋯⋯⋯⋯⋯1(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8 )1.口算乘法⋯⋯⋯⋯⋯⋯⋯⋯⋯⋯⋯⋯⋯⋯ 3 左右2.笔算乘法⋯⋯⋯⋯⋯⋯⋯⋯⋯⋯⋯⋯⋯⋯ 4 左右整理和复⋯⋯⋯⋯⋯⋯⋯⋯⋯⋯⋯⋯⋯⋯⋯⋯⋯1(六)面( 7 )(七)小数的初步( 5 )(八)数学广角( 2 )(九)复( 4 )课程实施:(一)程源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教科三年数学下册》。
2.学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情制科学有效的学案。
3.网:合理利用子白板班班通。
4.:每后的堂、及通教整合的达。
5.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
(二)施手段1.学案教学:通学案学全程行指 ,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方法:(1)计算教学内容体现改革的理念 ,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 , 发展学生的数感(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 注重实践与探索 ,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 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 ,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 ,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 ,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①.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②.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③.增加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 ,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习方法:(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
(3)“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课程评价:1. 过程性评价(满分100 分)(1)课堂学习态度①预习情况(课前准备)(10 分)②课堂学习状态(参与/ 回答 / 讨论 / 合作)( 20 分)③课后作业(是否上交/ 独立完成 / 错题纠正)( 50 分)(2)综合实践①积极参与集体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
(15 分)②参与课外数学兴趣小组。
( 5 分)2.结果性评价(满分 100 分)(1)学校统一组织的每月月考成绩总计占结果成绩的10%。
(2)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10%。
(3)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占结果总成绩的 80%. 学期总成绩 =过程性评价× 20%+结果性评价× 80%3.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评价 ,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 其评定结果为:优秀(总成绩在 85 分以上)良好(总成绩在 80 分以上)合格(总成绩在 60 分以上)需努力(不满60 分)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 一) 利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单一。
1.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实习期间很少接触课程资源的概念 , 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 认为仅有教师才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者 , 是利用的主体 ,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时 , 要注意师生互为主体 ,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发的学习环境, 把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自主利用语文资源学习的意识。
2.我们要加强对教师的多级多元化培训 , 提高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技能 , 不断改革和创新 , 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 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心理医生、灵魂的工程师”等等。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 , 让学生来当老师 , 同学之间相互探究 , 让学生门自己搜集信息。
组织语言 , 使学生对该内容亲身体验 , 加深印象。
( 二) 利用对象的局限性。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 学校和教师才、长期完全按照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
把教科书、教具和相关辅助资料此类显性课程资源作为仅要的教学资源, 局限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忽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
教师局限于课本中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 教学方式再次成为难题 , 课程资源利用对象范围十分狭小。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潜课程资源的作用在日益扩大。
为了改变资源利用对象的单一现象, 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将显课程和潜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合理建构和优化配置, 引导学生 , 走出书本 , 走出教室。
这样 , 既摆脱了传统空洞的讲说模式, 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思考 , 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 三) 利用方法不当。
在某些落后的地区, 有些老师不顾文化风俗的差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对课程资源生搬硬套, 利用率不高 , 一概而论 ,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教育条件极度落后 , 同时又潜藏着极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 同时又在等待和寻求外在帮助与扶持。
面对诸多矛盾, 挖掘自身潜藏优势, 开发和整合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