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意义,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转变观念,增强对历史课学习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把握我们的未来。
历史课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营养课”。
由于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出现偏科厌学,重“理”轻“文”现象突出。
因此必须改变旧观点,提高对历史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历史教学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高中生学好历史尤为重要。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历史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对于提高人的人文修养,思想境界,塑造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都有潜移默化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
仁人志士和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
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等历史场景中使学生受到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教育。
如在讲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可以通过对历史优秀人物的高尚品德的宣扬,如华盛顿、林肯、马克思、孔子、毛泽东、邓小平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人格介绍,来培养学生注重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学习他们的思想、品格、胸怀和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讲述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时,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象詹天佑、李四光等的爱国情怀。
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推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一轮的历史课改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
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施教者必须把握良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精神财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上有很多为祖国和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都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素材。
四、结合时事,增添时代活力。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学习历史课中,笔者力主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政治思维,为历史课增添时代活力,又能增强说服力。
当前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为历史课提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所以历史课应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学习近代史中国台湾被日本侵占,可以由此联讲到当前中国与日本在钩鱼岛上的不断摩擦,中国与越南在南沙群岛之争,也可拓展到黄岩岛中国与菲律宾海上对峙,分析小国为何对大国如此咄咄逼人的背景。
教师再结合国际形势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因素,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