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导学案()

高中物理导学案()

§1.1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讲授法【学习过程】一、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

二、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

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

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三、参考系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的特点有哪些?四、空间时间时刻1、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用来表示.2、时间间隔:是指两时刻的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用来表示.时间间隔简称时间。

【小试身手】1.下列哪些现象是机械运动()A.神舟5号飞船绕着地球运转B.西昌卫星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在上升过程中C.钟表各指针的运动D.煤燃烧的过程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B.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跟物体间距离相比甚小时,就可以看成质点D.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做质点3.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A.“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B.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8分在北京开幕C.高考理综考试的时间是150分钟D.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是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合作探究】【例1】在以下哪些情况下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回校的速度B.对某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讨论交流】1、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例2】我国在200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着陆。

在上面给出的时间或时刻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又指的是时刻?4.下面是我国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写的《襄邑道中》的绝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中描述“我”运动时选取的参照物是。

5.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刻的是()A.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日19时开播B.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跨栏决赛中,用12秒91夺得了冠军C.某场足球赛15min时甲队攻入一球D.由北京开往上海的Z1次列车,于19时28分从北京站开出6. 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

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

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B.甲向上、乙向上、丙不动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D.甲向上、乙向上、丙也向上,但比甲、乙都慢【阅读材料】理想模型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引入“理想模型”的概念,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

把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

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直接地应用于实际事物。

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的时候,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14960万公里)比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公里)大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做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种场合,就可以直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

在研究炮弹的飞行时,作为第一级近似,可以忽略其转动性能,把炮弹看成一个“质点”;作为第二级近似,可以忽略其弹性性能,把炮弹看成一个“刚体”。

在研究一般的真实气体时,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范围内,可以把它近似地当作“理想气体”,从而直接地运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来处理。

第二,对于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以先研究其理想模型,然后,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加以种种的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

这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例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与实际的气体并不符合,但经过适当修正后的范德瓦尔斯方程,就能够与实际气体较好地符合了。

第三,由于在“理想模型”的抽象过程中,舍去了大量的具体材料,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性,这就更便于发挥逻辑思维的力量,从而使得“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能够超越现有的条件,指示研究的方向,形成科学的预见。

例如:在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中,常常以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作为研究对象。

但应用量子力学对这种“理想晶体”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其强度竟比普通金属材料的强度大一千倍。

由此,人们想到:既然“理想晶体”的强度应比实际晶体的强度大一千倍,那就说明常用金属材料的强度之所以减弱,就是因为材料中有许多“缺陷”的缘故。

如果能设法减少这种“缺陷”,就可能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

后来,实践果然证实了这个预言。

人们沿着这一思路制造出了若干极细的金属丝,其强度接近于“理想晶体”的强度,称之为“金胡须”。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

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理想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人们去认识和掌握它们。

【名师小结】本节学习的重点是掌握质点的基本概念,理解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难点是辨别时间与时刻。

学好本节有利于对运动学规律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自我反思】§1.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学习目标】1.理解位置、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会选择参考系并建立坐标系,能判断什么是位移.会在坐标系中画出位移。

2.通过讨论、分析身边的实际现象,自行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概念,得出规律。

3.体验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学习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学习过程】一、位置、位移、路程1、什么叫物体的位置呢?运动物体在某时刻处于空间的某个点,这个点就叫物体的。

可以先确定参考系,然后建立坐标系,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表示质点在这次运动中发生的。

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有向线段的指向表示位移的。

3、路程路程是指质点运动轨迹的,路程只有,没有。

【思考】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是什么?二、标量和矢量1、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代数方法)。

2、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小试身手】1、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位移的大小和路程总是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B.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线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2.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运动到B,下列关于他们的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沿2最小 B.沿3最大 C.一样大 D.虽一样大,但方向不同3.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来源:学科网]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来源:Z+xx+]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来源:学科网ZXXK]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合作探究】【例1】一辆汽车从 A 点出发,向东行驶了 40km到达 C 点,又向南行驶了30km到达 B 点,此过程中它通过的路程有多少?它的位移大小、方向如何?【讨论交流】出租车是按位移收费的吗?【例2】如图所示,某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经B到C,则物体的位移等于____,方向______,物体的路程等于_______。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来源:学*科*网Z*X*X*K]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名师小结】本节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并能辨别标量与矢量。

学好本节有利于对运动学规律的认识,掌握解决运动学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并养成学习物理的科学思维习惯。

【学习札记】§1.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由速度来描述的。

2.观看用光电门和传感器来测量瞬时速度的演示实验,进一步理解“瞬时速度”中“极限”的思想。

3.感受物理研究中严密推理的美感和体会从理论到实践的理想近似的思想。

【学习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学习过程】一、速度在物理学中,将位移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用公式表示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二、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 ( 或这段位移 ) 的平均速度,用表示,其物理意义是。

三、瞬时速度物体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刻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瞬时速度是量。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简称。

四、速度──时间图像以速度为,呈时间为,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画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这就是速度──时间图像,简称速度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从图像中不仅可看出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求出。

【小试身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来源:学科网]B.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2、2001年11月28日,在纽约举行的世界杯游泳比赛中,我国女蛙王罗雪娟在50 m蛙泳比赛中,以30秒68获得金牌.高科技记录仪测得她冲刺终点的速度为40 m/s.则她在50 m的运动中平均速度约为()A.20 m/s B.1.63 m/s C.4.0m/s D.1.70 m/s3.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成绩是12秒91在男子110米跨栏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国在短跑中多年的梦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