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桥路与弯曲应力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桥路与弯曲应力

实验名称:桥路与弯曲应力实验
实验日期:2012.3.22 实验人:XXX 学号:XXXXXX
班级:XXXXX 同组人员:XXX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矩形截面梁在横弯时指定截面的最大应变值,比较和掌握不同组桥方式如何提高测量灵敏度的方法。

并求出各种组桥方式下的桥臂系数B。

2. 测量矩形梁在横弯条件下指定截面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二.实验装置及仪器设备
1.实验装置
本实验是将矩形截面梁安置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梁的受力方式为三点弯曲。

通过试验机的控制面板操作试验机,实现对三点弯曲梁加载,施加的载荷由控制面板读出。

在指定截面上沿梁的高度分布有9枚电阻应变片,施加到额定载荷时,由YE2539高速静态应变测试系统自动检测电阻应变片所感受的应变值。

装置简图如图2-7所示。

2.实验设备
1)WDW-3020电子万能试验机
2)矩形截面梁一根
3)YE2539高速静态应变测试系统
三.实验基本原理
在平面弯曲条件下,矩形截面梁任一截面上的应力沿高度的变化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M——该截面上的弯距;
Jy ——截面惯性距;
Z——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其最大应力产生在上、下表面,最大值为
式中W为梁的抗弯截面系数。

(2-13)式是在平面假设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是否正确可通过实验来验证。

本实验指定截面的电阻应变片布置如图(2.7)所示。

在初载荷P0和末载荷PN时,通过应变仪分别读出测量值即为初读数ε0 和末读数εN。

此时各片电阻片的测量应变值为Δε=εN-ε0,通过ζ=Eε即可计算出各点的应力值。

在梁的上下表面各布置了两枚电阻片,可利用各种组桥方式测定最大应变值,并比较各种组桥方式下的灵敏度大小。

四.实验步骤
1. 检查矩形截面梁的加力点位置与支座位置是否正确(以梁上刻线为准),梁的截面
尺寸由同学自己测量。

2. 根据试样尺寸及机械性能指标计算试验的许可载荷,并确定初载荷P0及末载荷PN,
单位为牛(N)。

3. 熟悉并掌握试验机的操作规程及高速静态应变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设置试验的
负荷定载值,该值要稍大于PN值,以便使试样不因误操作造成试样的损坏。

启动
试验机预加载荷到P0值。

待仪器稳定后,通过操作计算机的控制软件进行初始平
衡和试采样,使测量的各通道应变初值ε0置零;然后将载荷加至PN值测量εN,
求出两次读数差值。

共重复加卸载2~3次,每次 ε相对误差不超过5%,否则应
检查接线是否牢靠,仪器工作是否正常,排除故障然后重做。

4.用单臂组桥方法测9个应力片的ε0、εN,计算实验△ε、σ实,理论σ理,并比较相对误差。

测量梁的尺寸数据。

5. 完成全部试验内容,实验数据经教师检查合格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拆下引
线、整理好实验装置,将所用工具放回原处后离开实验室。

5. 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结果计算
(5)按下式计算梁的上下表面最大应力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产生
分析可能误差:
1.仪器测定应变的精度。

2.可能载荷的加载有误差,不是500,5500N。

3.应变片贴面的位置不处于均分状态。

4.由于弯曲应力公式中Iz的计算h三次方项,因此h的测定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应变片本身的问题,如,本实验中第一号应变片位于上表面,在上下表面其他的三个应
变片都十分接近的情况下,唯独其一个有较大误差,受载荷不正对的可能性排除,因此十分有可能就是应变片自身的误差。

七. 思考题
1.如果中性层的实测应变值不为零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它与相临两片的数据有何
关系,如何修正?
2.分析造成梁上表面或下表面两片电阻片的实测值不相同的原因,如何修正。

3.如果试验机压头不垂直与梁的表面,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组桥方
法消除这种影响。

4.假如一个立柱受偏心压缩,如何布片既能测出轴力又能测出弯距。

如何组桥?
八. 实验原始数据
1. 初载荷P
0=500N;末载荷P
N=5500N。

2. 梁的截面尺寸:h=40.38mm ;b=24.21。

3. 支座跨度L=650mm,a=200mm。

4. 电阻应变仪的灵敏系数K仪=2.0, 电阻片灵敏系数K片=2.08。

6. 试样的弹性模量E=2.06×10^5Mpa。

7. 加载速度1mm/min,接近额定载荷时0.05mm/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