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社会学视角下司法审判与舆论的互动与契合开题报告

法社会学视角下司法审判与舆论的互动与契合开题报告

法社会学视角下司法审判与舆论的互动与契合201610740211 王智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一)选题的原因——从吴英案中看信息网络时代司法与舆论的深度互动2012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准吴英死刑,将案件发回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5月21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后,对吴英案作出终审判决,浙江省高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该判决一出,很多人说,是社会舆论把已经到鬼门关的吴英拉了回来。

吴英是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塘下村人,曾经营过美容店、理发休闲屋等。

2005年开始,吴英开始利用各种法律制度留下的空白,进行非法集资活动,最终达到77339.5万元之巨。

在一审二审过程中,乃至判决死刑后,很多民众为之鸣不平,认为吴英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

根据凤凰网财经频道所做调查显示,将近九成网友(87.8%)认为吴英不应该判死刑;超过一半网民(52.0%)认为吴英倒下的原因是制度提供空子、吴英无知中套。

新闻媒体的一系列报道,诸如《多名学者质疑吴英案判决依据呼吁刀下留人》、《吴英案舆论法律背离引关注》等等,都说明了民意在吴英案上的取向。

而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不核准死刑,乃至发回重审,改判死缓,不得不说在这其中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近年来,类似的案件越来越多。

从山东辱母案到昆山龙哥案,其发展的路径往往都是:网络上的舆论趋向和司法机关的法律判断出现严重的背离,而最后的结果,往往与司法机关最初的判断有所区别,并且体现出了向舆论所持观点契合的特点。

这说明,在信息网络时代下,舆论正在与传统的司法审判活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的互动。

这种互动在有大案要案时必然出现,并且每次出现必然是全网范围内的讨论与争鸣。

其深度与广度,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动因,也已经远远超出法学理论中关于司法独立的种种讨论,而成为了一个兼具法律和社会两种属性的法社会学问题。

值得我们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度审视。

(二)选题的意义1、理论意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经提到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建立的社会关系明显存在差序形式,站在圈里,向内看是公的,向外看又是私的,站在圈外,向内看是私的向外看又是公的,所以不仅群己的界线是相对的,而且公与私的界线也是相对的。

”这就使得我国民众眼中的正义,往往是一种混杂着公与私,情与法的良心正义和直觉正义。

民众必须以亲身观察来体会司法当中的公正,如果司法审判活动与其契合,则拍手称快;若出现与其不一致的判断,则会爆发出强烈的舆论能量。

我国司法审判多次选择去契合舆论浪潮,又体现了我国社会怎样一种对于公平的价值观念?因此,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就在于,从舆论与司法的互动,到司法对舆论的契合两个方面,去探究这些社会现象后所体现出的对于法治,对于公平正义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

2、现实意义关于舆论与司法的关系,早已有很多的认识和观点。

舆论与司法的互动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双面的。

一方面,公众通过发表言论形成舆论来监督司法有利于实现个案正义和推动制度完善;而另一方面,过度的互动,特别是最后司法对舆论的契合,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司法公正,消解司法权威。

其后果会使得一旦舆论被点燃后,法院将永远不可能保持自己的中立。

依照我们趋利避害的正常逻辑,自然会去思考,如何最大化这种互动的好处而最小化其坏处。

反映到司法实践层面,就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问题:如何在公正司法独立司法的前提下,通过审判活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切身的公平正义,从而影响到全社会对公正司法与公平正义的认知和体验。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司法、舆论”,搜索综合排序前五的理论研究期刊文章有:《网络舆论与公正司法的实现》——王海英,载于《法学论坛》《从舆论司法走向司法舆论》——余双彪,载于《民主与科学》《浅析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意义及特征》——杨秀,载于《新闻大学》《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周安平,载于《中国法学》《司法裁判考量社会舆论的正当性》——孙锐,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时间有限,笔者在对上述文献进行粗略阅读后,发现其共同点在于,依然停留在法学这一单一学科范围内进行讨论,其切入点也往往是理论原则的分析、制度建设的探索和概念关系的厘清。

但是仅仅停留在法学层面来讨论这一问题,并不能触及到舆论与司法互动和契合的问题根源,也无法对其形成一个客观的评价。

因此我们必须引入法社会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分析该问题。

长期以来,司法与民意之间的这种互动乃至于互动之后的契合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

法律是社会的一个方面,要解决一个法律问题,当然需要从社会层面来全面观察其根源、表现,乃至得出最后的解决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创新在韦伯看来,现代法律发展进程就是法律逐渐摆脱宗教和巫术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日益理性化,特别是形式理性化,即从实质不合理的法律制度发展为形式合理的法律制度。

这样,形式合理的法律就蕴含着法律自治性这一法律的现代性因素。

法律自治性强调法律是“一个自创生系统”,法律本身具有确定性,法官可以依凭自己的理性独立“理解”和适用法律,无需求助于其他力量就可作出“正确”的判决。

司法审判与舆论的互动与契合,最主要影响的便是法律自治性这一特点。

因此研究的重点内容,应当围绕法律自治性,深入探讨与其相关的社会因素。

(一)司法在舆论中保持独立的社会基础法律的自治性,要求法律排除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反过来说,一个社会应当去除哪些因素,又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推动法律不断理性化。

结合以往的案例,最终的“正确”判决,往往都是在与舆论强烈反应之后才得出,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我国的法律依然需要借助其他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形式合理的自治性。

在我国的法律发展进程中,还有多少社会非理性的因素在干扰着法律的理性化。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司法审判活动要最终达到,“与舆论互动却不受舆论影响”的状态,在我国还欠缺哪些社会基础条件。

(二)舆论主动寻求司法互动的社会动因根据上文的法律自治性,我们可以知道,司法的最终目的是摆脱一切的干扰,独立自主地作出判决。

所以,司法往往不会,也不能去主动寻求舆论的帮助。

那么,舆论为何总是会主动地去寻找司法并强烈要求与其互动,甚至发展到最后,变成司法审判的“绑架者”。

抛开媒体与舆论寻找热点的天然属性不谈,舆论完全可以做到只关注而不要求,只旁观而不介入的程度。

就如同美国媒体和民众在辛普森案件中也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但在法院作出判决后便立刻偃旗息鼓。

为何中国的舆论会不依不饶,变得如此强势?这背后必然存在着一个普适的、长期存在的社会心理动因,使得人们在敏感案件出现后,第一反应便是质疑和批判,进而发展为强烈的要求乃至于最终阶段的绑架。

是人们对于司法审判的不信任,还是人们将其视为参与法治,构建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或者是人们带有强烈乡土性质的良心正义和直觉正义的体现?这其中的社会动因往往复杂而多样,有待于研究。

(三)司法尝试契合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依然以韦伯的法律自治性为出发点,作为独立的、自恰的司法审判活动,本不用接受任何力量的帮助与干扰,因此其判断的结果也本应是独立、强大而不容争议的。

司法审判者同样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承担着社会中审判这一重要职能。

司法审判者当然不乏作出斩钉截铁、不容置喙的判决。

在某些典型案例中,审判者同样可以依据成文的法律法规,依靠自身的理性,实现法律的自治性。

但是为什么最后他们会决定将之前的判断,在不做枉法裁判的前提下,运用法官自由裁量权,修改成更加契合民意反响的内容。

这样一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司法审判者畏惧民意,还是决定尊重民意,尝试反思自身判决所引起民意反响?其所怀揣的行为心态,依然具有研究的价值。

(四)民众对于司法与舆论互动的社会评价法律是否具有自治性最终不是由法律来自我陈述,而是由社会和历史进行评价。

站在此时此刻的时间节点,我们无法穿越到百年后,用历史眼光来进行评价。

那么,就当今社会评价而言,民众是否会去思考舆论也许阻碍着法律的理性化与自治性。

整个社会的大多数意见,对于互动的过程,和最终契合的结果,又持何种评价。

这关系到我们从社会层面去评价何为司法独立,何为公平正义。

最终在全社会层面归纳出一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正义的内涵与理念。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一)研究思路本研究的题目是司法审判与舆论的互动与契合,而为了体现题中之意,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也应当从审判实践者和舆论参与者两大维度进行。

分别以其各自角度对于当前司法舆论互动契合的观察和看法入手,归纳出上文所述的诸研究重点内容。

在审判实践者维度下,因为该维度下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我国的审判执业人员,其职业素养和知识水平较高,因此研究角度多偏向于理论的探讨;而对于舆论参与者这一维度,该维度下的研究主体主要是一般民众和少部分新闻工作者,由于对审判活动缺乏足够的知识支撑,对该部分主体的研究角度应从其对于司法与舆论互动契合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入手。

(二)研究方法为了采集足够的数据,获得足够全面的整体现象,在具体操作方面,本研究需要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对于司法审判人员、学者进行专门访谈,了解其对于民意与司法互动的看法和认识,另一方面向社会公众发放问卷。

对形成民意的主要群体,了解其在过去某些案件中曾经的行为,以及对于舆论与司法互动的直观感受。

问题的设置将直接针对四点重点研究内容而设置。

附问卷与访谈问题:司法审判与民意舆论的互动与契合访谈问题(1)区分审判独立与不独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舆论参与到审判中去是否可行,参与的边界如何圈定?(3)审判结果契合舆论应当理解为是非理性的法律裁判还是一种实体正义?(4)审判本身对舆论的互动是排斥还是接纳?(5)中国的司法活动开展的理想环境是什么?(6)在某些典型个案中的舆论是一种暴力的绑架还是一种良性的期待?司法审判与民意舆论的互动与契合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A、男B、女2.您的年龄A、25以下B、25-40C、40-60D、60以上3.您是否会参与到某个热点案件的舆论讨论中去A、会B、不会C、看情况4.您是否认可我国司法审判的公信力A、认可B、不认可C、不好说5.您认为民众的意见对于司法审判者而言是一种A、干扰B、帮助C、必须参考的意见D、根本没有关系6.您认为司法审判活动是否应该独立进行A、是B、否C、看情况7.您所认为的正义是A、法院判决的结果B、自己内心的确信C、社会普遍的认知8.您认为于欢案中法院的改判A、合乎情理法理B、是迫于舆论压力的结果C、不好说9.您认为检察院对昆山龙哥案的处理结果A、合理,不能让人们面对恶势力屈服B、不合理,该案件应当进入庭审经过审判C、有待商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