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对 “中等收入陷阱” 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

应对 “中等收入陷阱” 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摘要:从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很多国家在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就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以及中等收入的界定标准;之后以韩国和巴西为例,分析了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验教训;策略;十九大1 引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代规划。

他指出,既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而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就必须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说法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之前笔者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接触过这一说法,近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上,较为全面的了解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概念和深刻含义,课下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现将自己的一些收获简述如下。

2“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及界定2.1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在2007年发表的《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报告中首次提出的[1]。

《报告》指出,中等收入国家由于工资上涨而无法与低收入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竞争,又因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与处于技术前沿的高收入国家竞争,丧失了比较优势,加之又面临着城市拥堵、收入不平等、腐败等问题,难以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

2.2 中等收入的界定“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前提是对中等收入的准确界定。

确定中等收入概念,对于分析该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判定“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绝对收入标准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组法。

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975 美元及以下的国家定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NI达到976~3855美元的国家为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I在3856~11905美元的国家为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NI 达到1190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2]。

除了人均GNI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使用人均GDP作为界定“中等收入陷阱”的指标,GD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GNI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GNI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GDP和GNI有着如下关系:GNI=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创造的价值总和。

GDP是一个生产概念,而GNI是收入概念,使用人均GNI作为界定“中等收入陷阱”的指标更加科学。

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绝大多数国家的GDP和GNI是高度一致的,且GDP 在数据的广泛性上要明显优于GNI,因此使用人均GDP来界定收入水平也被普遍的接受。

3各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及教训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是国际公认的实现了成功跨越的国家和地区。

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尼、菲律宾、泰国、南非等国家就一直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徘徊。

现已韩国和巴西为例,分析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的经验和教训。

3.1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韩国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还是一个贫穷国家,1953年人均GNI仅为67美元。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高速增长,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从1961年到1994 年,韩国经济年平均增长8.4%,其中1980~1990年年平均增长9%。

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961年韩国人均DNI为100美元,1970年为270美元,2000年为8910美元,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27561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韩国在2002年就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3]。

韩国之所以能一举成为发达国家,首先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刚起飞时,韩国抓住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机会,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70年代,随着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还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方面的竞争,韩国利用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等重工业;进入80年代,韩国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对传统重化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精密仪器、计算机等。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

面对危机,韩国在积极推进金融体系、劳动力市场、公共部门改革以及企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韩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在于适时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国民收入均衡增长。

贫富分化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头十年,韩国收入分配状况有些恶化,反映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数从1970年的0.362上升到1980年的0.39。

由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农村运动”和80年代末期出台《最低工资法》,韩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尼系数由0.39下降到1991年的0.263。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已顺利实现了社会结构转型,中产阶级和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都超过了70%。

1992年韩国中产阶级在全社会中的比重高达75.2%,城市化率也在1990年达到74.4%[4]。

3.2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教训在“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提出之前,“拉美陷阱”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谈论。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开始出现各类矛盾问题,造成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经济增长停滞不前。

现在以巴西为例总结其教训和启示。

巴西的发展要比韩国更早一些。

“二战”后,巴西就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经济高速增长。

1949~1981年,巴西经济年平均增长7%,其中1968~1974年经济增长年均超过10%。

到1970年,巴西人均GDP就达到450美元,是韩国的1.7倍。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城市化超前、通货膨胀严重等因素,导致巴西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缓慢,使其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1980~1990年巴西经济增长年均只有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虽然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但也只实现了经济温和增长。

到1990年巴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90美元,只有韩国的48.4%,2006年巴西人均GNI为4730美元,处于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但此时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韩国,人均GNI高达17690美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巴西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过早地推进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发展,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使得资源过分向钢铁、建材、化工、汽车、造船、炼铝、重型机械、航空等倾斜,不但造成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而且还造成很高的失业率。

在收入分配结构上,巴西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既导致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社会不稳定。

巴西的国民收入分配极不均衡,一方面国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财富越来越向富人集中,使得消费倾向很高的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低,购买能力难以提高,结果使工业品增长空间受到限制。

1960年巴西的基尼系数就达到0.5,1995年更高达0.6。

到1999年,占巴西1%人口的富人拥有社会财富达到53%,而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社会财富,当年全国有贫困人口5410万人,贫困发生率34.9%[5]。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卢拉总统上台后,巴西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注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施零饥饿计划,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

结果,巴西经济实现了持续加快增长,人均GDP从2000年的357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13167美元,初步跨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治安、贪腐、民粹主义等问题,自2011年开始,巴西陷入了严重的经济下滑当中,至2016年,人均GDP 跌至8650美元,仅与2009年相当,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稍有不慎就有开倒车危险,在中等收入阶段,国家各层面矛盾凸显,更加需要把握好经济航向。

4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人均GNI达到826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近年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断衰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现象严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等,因此,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

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以人均GNI水平来衡量,当前我国已是上中等收入国家,但总体来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式的。

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难以持续的,首先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来自低收入国家的竞争加剧,而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发达国家又难以抗衡,这样的上下挤压很容易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大多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一个共同经验。

十九大报告中在总结过去五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时指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可见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已经有了长足进展,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继续布局“转方式,调结构”,这将对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基本的产业支持。

4.2加强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原动力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这是东亚先进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它们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环严重,这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