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把“形成传统文化底蕴”确定为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追求。
同时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一点也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会谈“古”色变。
为改变这一现状,实践新课标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感悟作家,走进作品
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曾塑造过民族性格且身上承载着太多文化精神的文化大师们在历史的风尘中面目越来越模糊,他们的名字对这些整天埋头于题海战术的中学生而言,有一层历史的隔膜感。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流水作业式地介绍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代表作品、所属流派等,而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记这些文学常识,因而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激情。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同时,接受美学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挖掘作家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尤为重要。
如《师说》是传统的背诵篇目,是议论型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就望而生畏。
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写的《读韩愈》一文,并让学生写阅读笔记,畅谈感受。
于是同学们脑海中呈现的韩愈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老夫子,而是变得很丰满。
学生感动于他为谏迎佛骨,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批虎须揭龙鳞,然后义无返顾走向海角天涯;更感动于他到了潮州,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竭尽所能为潮州苍生办实事:办学堂、废奴婢、去鳄鱼、兴水利,最后尽让一方山水都改姓为韩。
于是那位长须弓背一步一颤的坚毅身影活在了学生的心中。
许多同学对“不朽”有了自己的理解,也更明白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挫折。
学生带着对韩愈的理解与感动去读《师说》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感受韩愈,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较难的文言文,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个成语“穷而后工”,然后本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原则,采用设疑激趣——人生永无挫折就是幸福吗?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们议论纷纷。
然后重点介绍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后一再被贬颠沛流离,死于柳州任上的坎坷命运,随后推荐同学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柳侯祠》。
学生读了之后感慨很深,有的同学说:“原来挫折对人生而言,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有的同学说:“柳宗元是不幸的,被朝廷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挪去,被一贬再贬。
但是他的不幸却又是民族的幸运,华夏文明因此而凝聚了高峰性的构建。
”带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文章的角色。
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感悟了杜牧的放诞不羁而又忧时济俗的情怀,贾谊的才气纵横而又怀才不遇的忧伤,陶渊明淡泊宁静而又能躬耕田垄的执着……那一篇篇古文对学生而言,就是一扇扇开启心灵的窗户。
二、发挥主动,熟读成诵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文言文课堂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又一原因是教师包办过多面面俱到。
教师从字词的用法到句子的解释,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
依据新课标精神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一)注重预习,寻疑找惑
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凭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90﹪的内容。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究出来的。
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因此应该让学生自己借助已有条件充分阅读文章,在疑难之处做标记,留待课上提问讨论。
这个步骤一开始一定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二)熟读成诵,吟读感悟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充分重视文言文课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讨论解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几个步骤去读。
首先,让学生对照着注释把文章从头到尾边读边译,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自己还没弄懂的地方圈出来,同时整理到笔记本上,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直到真正弄懂全文为止。
其次,让学生试着不看注释诵读文章,在还不能记住意义的地方作出标记,然后将这些难记的知识反复地记忆。
过去对文章的赏析是在学生对文章很陌生的基础上教师灌输的。
但是当学生真正在吟诵中读懂了文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再稍加点拨,一篇文言文便会血肉丰满地屹立于学生的心中。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明白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谓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
(杨艳梅,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