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五章
基本单位,如思维、想象、需要、态度、兴趣、理想、 信念等因素。弗斯廷格把上述任何两种元素单位之间的关 系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情况。其中任何两种
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 失调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 一是与自己的态度相矛盾的行动。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 动机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它,这样 有时候就可以引导人们改变行为。 解除或减少失调状态的方法主要有: 1、改变某种认知元素 2、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态。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3。态度成分( 态度的心理构成)
(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
对 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即包括对人
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赞同或反对。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
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度中的情绪和
感受部分。
意向 (3)态度的
部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
尔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1。含义
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
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情感和 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
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教材):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 价与心理倾向。
2。态度对象 态度所指向的人物、事物或其它客体。
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
反应。
4.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
形成、修正、改变和完善个人的态度体系。
(2)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
状态。
(3)态度的稳定性:人的态度一经形成便
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也最难转化。
(4)态度的针对性(对具体客体的观念
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 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 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
西方学者 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了态度形成或改变的 模式
1、服从阶段: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免受惩罚,
按照社会的要求、集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 表面服从的行为。
①外力性 ②表里不一性 ③暂时性 ④转化性 ⑤ 模仿性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的影响 凡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对 象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必然产生喜 好的态度,反之产生厌恶的态度。
2、知识的影响 知识形成态度,也改 变态度。
3、团体的影响 4、个性的影响 5、行为的影响 6、其它 个人的经验
二、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态度的方向, 二是态度的强度。
如果你不喜欢某物,就改变它;如果你不能改变它, 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
— Maya Angelou 麦亚·安吉洛
2.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a man can alter his life simply by altering his attitude of mind.
2、海德Heider的平衡理论
Heider认为,人们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 各种人物、事件及概念,这些对象有的各自 分离,有的则互相联结起来,组合为一个整 体而被我们所认识。
海德把这种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 为单元关系,其关系可以由类似、接近、相 属而形成。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 赞成或反对的情感与评价倾向,海德称此为 思想感情。
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 人最伟大的发现。
— 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
. Our attitude toward life determines life's attitude towards us.
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生活对我们的态度。
— Earl Nightingale 厄尔·南丁格
(2)个体特征(性格、性别的差异)
(3)个人的群体观念(个人态度受家庭
单位团体的影响)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 2、平衡理论 3、参与改变理论 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几种理论,然后我
们再一起来分析这几种理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弗斯廷格把人的认知元素分成若干个
(2)同化阶段: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别人的
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 为逐渐和他人或团体的态度相接近的过程。
(3)内化阶段:把情感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内心的价
值观融为一体,内心真正接受了新观点、新情感,彻 底形成了新态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态度本身的特性
(持久性、极端性、一贯性、复杂性、协调性、 价值性、满足性)
解除心理紧张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海德认为人们在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 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个体对单元中两 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当单元形成与个体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 相调合时,其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的状态。反 之,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和对单元内两个对象 所持的态度趋于相反方向时,其认知体系便出 现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将会引起个 体心理的紧张而产生不满情绪。
(5)态度的协调性 (认知、情感、意向相
互协调)
5。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 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①导致刻板印象;②导致先入为主的判断;③ 导致晕轮效应。
2.情感功能 情绪情感是反映事物是否符合主体自身需 要的态度体验。 3.调节功能 态度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具有影响作用。 4.效率功能 态度会影响个体行为效率。 (教材)(一)态度的社会性判断 (二)态度与忍耐力 (三)态度与工作效率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教者:王迪
第五章
课时:
课题:态度理论与管理
授课时间: 第10 周
目的要求
了解态度的涵义 了解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了解态度的测定 了解态度改变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态度的涵义 态度改变的理论
If you don’t like something, change it. If you can‘t change it, change your attitude. Don’t compl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