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
(220年——589年)
o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
o这一时期立法活动频繁,律学发达,法典编撰水平和立法技术均有很大提高。
o就法律内容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中华法系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立法概况与法律成就
一、主要立法
这一时期立法活动频繁,形成了每一新朝代在建立时即制定新法典颁行天下的惯例。
但就主要立法成就而言,主要有:
曹魏《新律》西晋《泰始律》
北魏《北魏律》北齐《北齐律》
二、主要法律成就
(一)法律形式日渐规范化
由于律学的发展进步,封建法律形式逐渐趋于规范,已由汉代的律、令、科、比逐渐向律、令、格、式过渡。
律、令与格、式并行,开隋唐律、令、格、式并行的先河。
(二)法典体例结构增强了科学性
改具律为名例律,置于律首,使其在整个法典中起“纲领”的作用。
法典篇目设置更趋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三)律典注解诠释取得空前成就
法律解释更加系统全面。
法律概念、名词、术语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分更为明确。
(四)刑罚制度不断改革进步
肉刑逐渐废止,族刑连坐范围不断缩小,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初步形成。
第二节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贵族、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的门阀士族地主操纵和掌握的封建政权,在法律制度上,也充分体现了为官僚贵族统治服务的特点。
同时,在汉代引礼入律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法律进一步发展了礼法的密切结合或者说法律进一步儒家化的特点。
一、“八议”入律
八议:指八种封建权贵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享受减免刑罚的制度。
八种人为: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源于西周的“八辟”,秦自商鞅变法后废止,汉改称“八议”,三国魏新律正式入律,沿用至清。
二、“官当”制度的确立
——封建时代以官爵抵罪的制度。
——源于《晋律》,《陈律》中正式出现“官当”一词,沿用至宋。
——“官当”制是“八议”制的延伸和扩大,是维护整个地主官僚阶级利益的法定特权。
三、“重罪十条”的确立
*《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 意义:
明确了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增加了刑律的威慑与镇压作用,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这是自汉朝开始的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的继续。
四、“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确定
——即九族之内亲属间相犯要按照五等丧服制度来定罪量刑。
五服:五等丧服制度。
古代以丧服为标准,表示亲属关系的亲疏尊卑的制度。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置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
服制愈远,反之。
——“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促进了礼律的进一步结合。
第三节司法制度的新变化
一、司法机关的新变化
*中央审判机关:
——廷尉或称大理
北周——秋官大司寇。
北齐——改名并扩大为大理寺。
二、死刑复奏制度形成
* 如:
北魏:所有死刑必须呈报中央,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 影响:
——是我国独特的司法制度之一
——体现“慎刑”精神。
——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死刑复奏制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后,历代沿用,至明清臻于完备。
三、“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
直诉:
直接向皇帝申诉。
汉代已有,如缇萦向汉文帝上书。
魏晋南北朝时形成制度。
登闻鼓:
封建时代朝堂之外所悬之鼓,以让吏民直接向皇帝伸冤或进谏。
四、刑讯逼供的盛行
* 表现:
南朝梁——测罚(断绝饮食)
南朝陈——测立
北魏——重枷
[思考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法律成就。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的具体体现?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加强对司法权的控制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