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概念方案设计探讨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主题公园在中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概念方案设计说明,提出了“运动芭蕾”绿色生活滨水共享”设计理念,构造“一心一环两区五点”有代表性的网球主题公园,迎合运动、绿色、可持续的主题公园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球主题公园;设计理念;设计目标abstract: 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theme park in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league city tennis theme park concept design, put forward “movement ballet” green living waterfront shared “design concept, structure of” one ring two district five “representative tennis theme park, the future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motion, green, sustainable theme park.key words: tennis theme park; design; design goals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补充和现代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正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强大的娱乐功能,把越来越多大众的目光吸引过去。
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将近1500亿巨资“套牢”在2500个各类所谓主题公园上。
本人对主题公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概念设计谈谈主题公园未来的发展趋势。
2、项目设计分析2.1设计范围及周边地域分析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改造总面积556.14亩,主要包括整治环湖道路、清淤、打造环湖休闲景观带;将原有占地30亩的网球公园扩建至58.89亩。
周边地域分析:珍珠湖南侧为规划新城,北侧为老城,位于新老城区结合部。
南侧为规划居住组团,北侧以事业行政单位和居住用地为主,东侧为珍珠湖,西侧为体育设施用地。
2.2现状资源分析(1)优势:网球运动中心、网球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完善,是公园很好的亮点和借力点;东南面山丘植被覆盖良好,最高点相对水面高15米,是场地内的至高点,视野开阔;水资源丰富,库存量大。
(2)存在问题沿湖6米道路与滨水之间宽度8-100米不等,但绝大部分在10米以内,滨水宽度不足,沿湖绿化层次单调,绿量不够;环湖车已有车行系统,但未形成步行系统,且道路品质差;驳岸以块石挡墙为主,形式单一且破旧呆板,亲水性差,需调整;丰水期和枯水期变化大,水位落差变化突出;湖内淤泥淤积严重。
3、设计理念与目标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提出可“运动芭蕾”绿色生活滨水共享“运动芭蕾”的设计理念,网球运动一向被誉为“运动芭蕾”。
设为运动、绿色、可持续主题公园,营造绿色生活,环湖绿色散步道、慢跑径、环湖绿色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环湖绿色车行道的打造,形成绿色大动脉。
同时,滨水共享,环湖形成开放、时尚的滨水地带,零距离享受绿地与珍珠湖。
最后为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打造成为以球为媒,以水为魂,以绿为躯打造开放、现代、动感的360度生态滨水空间。
4、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设计研究以网球主题公园为核心,环湖建立绿色散步道、慢跑径;绿色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系统);环湖绿色车行道,通过“三道”方便快捷为各点各区输送人流和车流形成绿色大动脉。
着重打造两大片区“和谐湾”、“水影千帆”和五大节点“市井水廊”、“平水长桥”、“长堤春晓”、“跨虹追月”、“滨水商圈”。
4.1“一心”的构思一心:——网球主题公园以网球文化展示、水上活动组织及休闲娱乐活动开展为主要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片区:网球训练比赛区(保留)、网球主题广场展示区、滨水休闲区、网球森林活动区。
四大片区布局恰当,既独立又互为补充。
网球训练比赛区:现状较好,在保留原来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筑巢引凤,通过对景观地打造,吸引赛事和活动,以此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和人气。
网球主题广场展示区:是节日庆典、体育活动重要场地,由入口广场、中心文化广场、滨水广场三个部分组成。
中心设一网球主题雕塑,是整个广场的灵魂。
旁边置文化景墙,形成点面结合视觉空间。
滨水广场结合码头与珍珠桥形成对景。
植物设计上突出夏日观荷。
以柳点岸,片植荷花,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
滨水休闲区:是滨水地带最繁华、最具活力的空间。
依据山体等高线走向,采用不同高差,取活泼欢快流线型造型,形成空间变化丰富的滨水空间。
是市民日常集体活动健身、休闲交往的好场所。
主要设有:网球历史文化景墙、木栈道、休息廊架等。
网球森林活动区:位于山丘之鼎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也是主题公园的核心区,设计上突出景观轴线和登高远眺的视觉视线空间,以轴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景观节点,形成有血有肉处处时时体现网球文化的森林活动空间。
该区由入口大门、网球陈列馆、网球文化景墙等组成,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景观系列主轴。
入口大门:以网球拍为题材进行提炼,简洁、活泼、大气,突出了网球主题公园的特征。
网球陈列馆:位于公园最高点,是轴线的端点,也是最高潮部分。
主要有:陈列馆、观景平台、休息场、特色花坛等设施。
陈列馆屋顶结合观光平台设计可供游人登高远眺。
其造型简洁、大气,外饰面设计采用自然面花岗岩,切合自然肌理,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网球俱乐部:是网球爱好者的天地,提供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冠军之源(网球文化艺术长廊):以江西和国内外的网球冠军代表为题材,通过雕塑小品等形式体现他(她)们的成长之路,以此共勉。
奥林匹克文化景墙:以网球运动丰富内涵和外延为范围,拓宽网球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突出网球运动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关系,形成奥林匹克文化景墙。
共青城市网球主题公园概念设计可以借鉴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与杭州城北体育公园设计意念,通过自然与比赛,比赛与休闲有机结合,运动、休闲、自然风光一体化设计;竞技体育与市民休闲有机融为一体,室内比赛与室外康体休闲合二为一。
这样能让以网球为主题的运动意念更为突出,也很好地把运动与当地周边环境、人文文化相结合。
4.2“两区“的构思两区:和谐湾、水影千帆和谐湾:结合原有地形,利用淤泥堆成大小不一,变化丰富的生态小岛,丰富堤岸线,同时与对岸形成对景。
桥连各岛,内置水榭、观景亭、茶座等,是居民休闲、品茗的好去处。
植物设计以自然湿地生境为蓝本,形成湿地植物的活标本和展示区。
水影千帆:夹于东湖和珍珠湖之间,环湖滨水最大绿地,规划作为水上运动娱乐活动中心。
开展各类如:皮划艇、赛龙舟等水上运动项目,以此为依托,在中心置一水上舞台,定期进行演出活动,利用地形在岸上层层抬升作为看台,两边为商业建筑。
南面利用自然港湾设计一人工沙滩。
码头、水上舞台、咖啡吧、观景平台、沙滩构筑一激情欢快的天地。
植物种植以大乔木为主,形成林下视线通透的林荫空间。
“两区”主要是以水为魂,同时可以借鉴杭州西湖,西湖清淤置岛,形成著名的“三潭印月”景点。
清淤构堤,形成“一株桃花、一株柳”的著名“苏堤春晓”景点。
环西湖自行车慢行系统,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样能让大自然山水园林造园手法技高一筹。
本方案可以西湖围湖而设,为水而动的佳景。
4.3“五点”的构思五点:——市井水廊、平水长桥、长堤春晓、跨虹追月、滨水商圈市井水廊:接于老城区,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康体、游赏空间。
设置两级漫步道,台阶层层入水,人与水零距离接触。
植物种植上,采用乡土水生、湿生植物层层点缀,使水际界面丰富多样又自然。
主要有老年活动区、康体区、市井文化休闲廊。
平水长桥:北面为珍珠湖宾馆,滨水绿地比较紧张,贴水面架一长桥一举多得,缓解绿地紧张的同时可以环湖贯穿步行系统。
平桥结合水生植物,形成柔美的“蓝绿”空间,视觉焦点用庐山石点缀,打造观与被观的诗意空间。
长堤春晓:西边为珍珠湖,东边是东湖,湖面宽阔,风光旖旎,沁人心脾。
以桃红柳绿植物造景为主,突出的景观特色,尤以春天赏景为佳,在长堤上骑单车,别有风味。
跨虹追月:位于山谷之间,是视觉的焦点,同时该处高差大,因地制宜,形成跌水瀑布,在瀑布对景设置造型简洁、现代步行景观桥——“彩虹桥”,在桥上观瀑观水别有洞天。
滨水商圈:结合周边规划的商住用地,沿滨水第一线设计为商业街,包括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共青风情、名品走廊等。
打造共青城首席“景观特色购物街”。
主要设有:一、二级滨水游步道、休息廊架、观景平台、亲水台阶。
植物种植以常绿为基调,突出点缀植物如红枫、樱花等色叶、开花乔木,烘托商业气氛。
本方案同时也借鉴了苏州金鸡湖,借鉴的意义所在于:在新区时代背景下,自然生态理念和现代时尚生活的有机融合,滨水商业空间的开发时间和时序上值得借鉴。
环湖开发带来周边地块的价值提升,给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5、结语中国主题公园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的主题公园正经历艰难的转型期,拥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是主题公园的物质基础,通过对主题公园的再认识,重新规划主题公园的运营模式是实现其转型的基础。
主题公园精致化,打造更有深度主题的小型园。
根据我国的国情,主题公园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更符合实际,也更易成功。
小型主题公园虽然不及大型主题公园内容丰富,但能深入发掘主题的各个侧面,而且投资少,建设期短,能根据大众趣味的变化而迅速调整方向,有精巧而灵活的特点。
正如本项目的概念设计一样。
参考文献:[1]文丽玲.主题公园走向何方——二十一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纪要[j].旅游学刊,第17卷,2011[2]中国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4(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