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文言文翻译理解

中考文言文翻译理解

2011中考文言文翻译理解文言文复习要点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课标规定的文言文重点句子,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或繁体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

2005年《曹刿论战》、2006年《送东阳马生序》、2007年的《马说》2008《桃花源记》2009《愚公移山》2010《三峡》(一)《论语》十九则(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的事,因此被称做‘文’。

”(五)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七)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八)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九)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十)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十一)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据有。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十二)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十三)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

小人与此相反。

”(十四) 孔子说:“富贵如能追求得到,即使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

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就从事我爱好的事业。

”(十五) 孔子在韶地听《韶乐》,三个月吃肉吃不出味道,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十六)(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点说的啊!”(十七)孔子说:“子路,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十八)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十九)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

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类推断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用再教他了。

”理解: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⑥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⑦“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⑧“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任重”是因为仁以为己任;“道远”是因为死而后已。

⑨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⑩对先进和后进的正确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由于这个原因,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因为这样,(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

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踩踏过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归纳段意:理解: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1)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尾)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有力的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受磨练的(结果)益处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四)《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我(鲁)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