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024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

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上海青浦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研究杜宁【摘要】产城分离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级形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体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应推动产业园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同时对产业、空间两类目标对象进行引导,针对产业,要通过设定门槛、搭建平台的方式,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针对空间,要审慎选择发力点,集聚人气,一方面,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和政策的手段,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地区。

【关键词】产城融合;能级提升;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产业园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园区发展初期以产业用地的集聚扩张为发展重心,随着园区发展的深入,园区与周边地区空间结构的整合以及园区整体功能完善的需求逐渐显现。

众多案例表明,产业园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从“纯工业片区”到“具有一定配套的工业区”再到“综合性新城”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纷纷面临转型语境。

虽然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但是其发展升级往往难以依靠自发转型实现,产业园区在经济增长、资源约束、规划调控的多重要求下遭遇发展瓶颈,并最终形成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

探索促进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的产业片区向产业新城转变,促进产城融合,对产业园区转型规划的编制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产城分离带来的问题“产城分离”指在一个完整的空间单元内部,工业功能片区与城市生活功能片区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分野,相对独立布局的空间布局模式。

产城分离是工业化初期极易产生的空间形态,这样纯粹的功能分区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同样会衍生出诸多问题。

1.1产业用地僵化园区发展初期引进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靠近道路进行布局,导致园区整体的土地利用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低下,可以利用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随着园区劳动力、土地等各类成本的增加,企业逐渐外迁,但是在土地资源总量成为硬约束的条件下,受制于规划对工业用地在高度、强度等多方面的控制,使得传统的产业园区的空间并不能适应新引进企业的发展诉求,最终导致产业用地难以置换,产业能级难以提升。

1.2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缺乏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往往带来相对明确的功能分区,从而导致产业园区内部缺乏适当的居住功能和配套服务功能,大量集聚于此的就业人群只能通过农民小产权住宅、厂中村等非正规途径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低端但必要的餐饮、商业服务,从而降低园区环境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1.3潮汐式交通和夜间空城产业园区为城市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而城市则为产业园区提供居住和休闲功能,产城分离的状态下,工作地、居住地、消费地相互分离,就业人群上下班必然带来大量的通勤交通,造成交通拥堵,同时也导致白天的产业园区在夜间成为空城,在治安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1.4环境、景观被忽视在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上,大片工厂连绵布局,同时缺乏必要的绿化系统,一方面极易产生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得产业园区的整体环境缺乏对人的关怀,人行系统往往是断续的,同时也缺乏富有特点的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识别性、标志性的节点地区。

2.产城融合的概念内涵随着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城分离的空间结构会限制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园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并进一步限制城市的发展,因此,促进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城融合是与产城分离对应的概念,学界对此概念的研究数量较多。

林华(2011)认为,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就业结构调整影响城市未来发展。

刘瑾、耿谦、王艳(2012)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

李学杰(2012)认为产城融合从本质上讲所反映的是一种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建立园区与城区之间的要素流动的通道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许健、刘璇则认为产城融合应当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等特征。

对于产业园区而言,产城一体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①在产业结构方面,强调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积极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②在空间结构方面,强调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研发和服务职能的合理配比和结构性布局,在满足不同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组团形布局,融入区域的发展格局,同时拥有有效的内部结构。

3.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面对已经形成的产城分离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问题,如何通过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与调整?产城融合的规划思路强调的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单单从一方着手无法有效解决转型发展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只有同时对产业、空间两个目标对象进行引导,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

3.1产业高端化,促进能级提升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在产业发展规划当中,应当基于既有的产业发展基础,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

(1)调整产业结构在充分考虑既有产业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的类型,考虑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链紧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招商引资。

重点依托区位因素、环境因素、科技要素、劳动力优势,积极降低成本,设定门槛引进优质企业,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搭建服务平台企业是园区的主体,单个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往往不可能引进全套设备机械或实现全部企业配套。

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就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的产业对服务平台的需求有所不同。

如中介推荐、信息服务、员工培训、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产业园区企业共享,而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平台则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企业,检测平台、实验平台、设计平台则主要服务于科技研发型企业,而电子商务平台、品牌运营平台、投融资平台则主要服务于商务商贸型企业。

3.2空间城市化,强调集聚人气与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考虑到不同的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有必要对园区用地与空间进行调整。

成熟的产业园区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现状条件,那么在空间调整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调整的发力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应当通过结构性调整,强调通过政府力量集中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改善,另一方面,同样应当借助市场的力量,自下而上的进行长期的、系统性的完善。

表1 产城分离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比较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2.1结构性调整,产城一体(1)调整用地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往往体现产业用地主导的特征。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不同类型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进行优化。

从园区发展的时序来看,在发展初期,园区用地往往以生产性用地为主,工业用地所占比例高,随着园区转型的深入,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生活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所占比例将逐渐升高。

综合先进园区1的经验来看,产城融合片区的用地结构基本为40%生产、20%研发总部、30%居住、10%环境,即应形成生产:研发:居住:环境为4:2:3:1的用地结构。

第二,使产业用地与非产业用地相互融合。

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需求具有较大差异,使得产业空间与非产业空间融合的方式不尽相同。

对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而言,生产主导布局,同时生产过程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就业人员相对较少,此类产业的生产用地宜集中布局,同时与居住用地与服务设施用地相对隔离以减少环境影响,而对绿化空间的要求较少。

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言,生产性的功能相对集聚且占用空间较小,就业人员密集,用地集约,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穿插融合,空间灵活自由、富有变化,产城高度一体。

可见,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而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产业用地与非产业用地的融合度将不断提升。

表2 不同类型产业的空间需求比较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嵌入中心或塑造轴线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以均质发展为特征。

在推动产城融合的过程中,全盘推进往往较为困难,而应当选择一些地区进行重点建设,在这类地区形成新的“发展中心”或塑造新的“发展轴线”。

当然,这并非是指建设好大喜功的标志性工程,而是指通过集中的要素投入,集中力量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建设,通过一体化的打造,在局部地区显著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塑造具有标志性和识别性的形象,提升转型发展的信心。

在功能上,此类中心或轴线往往承载着创新、居住、服务、休闲等复合功能,并最终发展为城市中心体系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1苏州工业园区在发展之初就摒弃了单一工业经济的功能定位,规定工业、住宅、绿地、商务比例32%、22%、14%、2.4%。

例如,苏州工业园在园区即建设了金鸡湖环湖商业休闲中心,形成了以东西向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南北两侧布局居民住宅区,外围布局工业环带和教育科研用地的发展模式。

(3)融合住宅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以职住分离为特征,产城融合的园区应当是职住平衡的园区,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在集中的产业用地内部融入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的布局则应与园区中心、园区轴线、绿化和水系结合布局,优化居住的环境品质,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应尽快靠近产业用地,缩短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

当然,仅仅提供物质的空间建设是不足的。

一方面,应当丰富居住产品的类型,通过生态住宅、商品住宅、人才公寓、安置房等不同类型住宅的提供,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人口的集聚。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的完善,增强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创造社区居住氛围,形成固定的社会群体,方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城融合的人才集聚问题。

居住用地融入产业园区对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早期,园区曾经历相当长时间的松散发展期,面临居住、配套难以完善的困境。

面对这种局面,张江通过多项措施推进产业的升级和园区环境的改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集中力量完善居住条件,通过各种途径留住创新人才2。

如今,居住、工作在张江的青年人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张江人”社群。

图1 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作者绘制(4)公共服务设施产城分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体现的是生产导向,主要面向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而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则应体现创新导向,在解决餐饮、商业以及与职工日常生活22006 年,张江高科技园科研人员和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9%和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