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硕案例分析要点

汉硕案例分析要点

汉硕案例分析要点中西文化差异1.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谈判、发展相互关系时,西方代表都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直接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比较委婉的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态,但是西方大多数人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习惯的,所以有时往往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就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

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差异。

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从而这样会影响彼此的文化交流。

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我们老祖宗嘲弄人情淡薄的形象描述,而拿来形容西方社会的邻里关系却是活灵活现,在中国,邻居家里的衣服被风刮掉了,帮忙捡起来是人之常情,在美国社会则不然,很可能被视为侵犯私人领地,因为不打招呼的话就侵入,主人是可以开枪的,几年前一名日本中学生在美国侮辱他人住宅院落,结果被主人射杀,凶手就没有受到制裁,因为在美国,美国的法律是保护这种行为的。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种族对立冲突。

3.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比如语言问题、心理障碍、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成见都可能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

成功的交际离不开礼貌原则的遵循。

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心态,遵循礼貌原则的方式也不同。

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英语国家的人曾普遍抱怨,中国旅店的工作人员就像英语国家医院的工作人员一样,把旅客当成住院病人一样看待,服务人员随便出入客人房间,旅客无权得到独处的自由。

在英语国家。

旅店住房是客人的临时领地。

服务人员不经允许无权进入室内。

在英语国家的饭馆,一位客人坐到一张桌子旁边后,这张桌子就成了他的临时领地。

后到者宁可等候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

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同意。

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在公园,要坐到已有人的长椅上时。

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对本人物品的所有权。

他们视衣着为他人无权触碰的个人私物。

不准别人轻易触碰。

中国人见到别人穿一件好衣服,就爱摸一摸,甚至还要询问购自何处、价钱多少等等。

这在英语国家是禁忌。

在中国人与人的界线是很模糊的:如朋友亲戚间借钱不打借条;在饭馆抢着付费;在车上抢着买票等等,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而英语国家的人在中国往往感到旅馆和住宅拥挤不堪,人们相互干扰,毫无个人宁静和独处可言。

4.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所处文化背景不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不相同。

不同文化之间又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去推测对方,这往往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上的误差。

我们应从文化入手,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语言差异,从而避免失误。

5.跨文化交际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

在西方国家,个体观念相对强一些,而大部分中国人则注重集体主义。

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个体是群体的一分子,个体的意愿应该服从集体的意志。

反过来,集体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个体度过困难。

个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个人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一人有难,八方支援。

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是集体观念的主要体现,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太多的隐私可言。

在西方国家,个体主义观念相对突出。

他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强调独立平等,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

一个人的事绝对不是大家的事,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私密空间。

所以,他们强调尊重自己的隐私。

因此,相对中国人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紧密,互相之间关系平等,较少依赖。

由于较强的集体观念,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情。

价值观的不同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交际能力,而这种交际能力又必然地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其特有的价值系统。

这套系统告知人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应该赞扬的,什么是应该抑制的。

但是,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好的,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就被看作是差的;在一种文化中某种行为被看作是正常之举,在另一文化中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增加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

交际双方加强在文化方面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实例证明,交际者对双方文化上的异同了解得越多、认识得越深,跨文化交际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入,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正步入我们的视野,国家、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往与日俱增,不断出现的外来文化元素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客观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克服交际中的潜在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改进跨文化交流显得日趋重要。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文化差异(一)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概念的差异是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突出表现。

在西方,人们对时间的观念和概念很精确,守时被认为是一种美德。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观念比较模糊。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此类差异,在西方无论是拜访朋友或是赶赴约会,都会提前安排并计划,事先通知和约定,并按时赴约。

而且会在拜访见面之前说明目的,商定好准确的会见时间、地点。

而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对时间观念并不明确,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拜访朋友或者赶赴约会等等事项的约见时间并不是固定在某时某分,而是准备了时间提前量,赴约的时间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

在这方面,双方都认为互不适应,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不守时,不信守承诺;东方人认为西方人做事太死板,缺乏灵活性。

(二)客套语受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中国人注重谦虚,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推崇“贬自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敬语和谦词,在与人交往时,对待长辈或上级时要用敬语,如:“您”,“先生”,“部长”等敬语,否则会被认为失礼;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语,否则会被视为有失礼节、没有礼貌。

当收到别人的赞美或夸奖时,中国人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常使用谦虚的话来回答,有时还会加以适当的自贬意义,比如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过奖,过奖……”,“不敢当”;在发表学术文章时,总是以“浅析……”,“试析……”,“试论……”等为标题,在出版书籍刊物时,总会在前言部分使用“成书仓促,不尽详解,偏颇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之类的谦语表示谦虚。

不愿意突出个人主义,强调集体观念。

西方在客套语方面的观念与中国大不相同。

西方文化具有个人主义的特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这种主体上的平等关系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高度重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因而更强调人际之间的“平等”。

在接受赞扬夸奖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之意,常以“Thank You”回答,并没有过多的自谦自鄙的意义,认为接受赞扬是对对方的尊重并避免伤害对方的积极面子。

比如说:赞扬朋友新买的衣服漂亮好看。

西方人会接受赞扬表达感谢之意,中国人会谦虚推辞,说款式不好或者颜色不对,甚至会说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之类客套话。

西方人会认为你否定了他人的赞扬或者否定了自己的优点成就,因而认为中国人的态度是不诚实的、虚伪的。

(三)餐饮习俗热情好客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在餐饮习俗上尽显无疑,中国人宴客吃饭,菜式丰富、待客热情。

主人会提前预备丰盛的佳肴招待客人,但还会谦虚地说“没准备什么好菜”,“招待不周”之类的谦语;席间,主人会主动给客人夹菜、敬酒敬烟,整个饭桌一直热热闹闹,饭后,会询问客人是否吃饱、吃好,还会自贬地说“招待不周,没让您吃好”。

传统习俗中甚至还有“忍嘴待客”的说法,宁愿主人少吃一些也要招待好客人,唯恐怠慢了客人,尽显主人好客热情之道。

与人交往中往往把餐桌当作一个交际平台,人情往来、商务谈判无不在餐桌边进行。

而西方的餐饮习俗较为简单。

菜式并不是很复杂,不是以菜式的数量来衡量主人的好客程度。

由于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主人不会主动给客人夹菜,也不会劝酒敬烟,以各人的喜好和选择就餐,氛围轻松随意,席间注重情感交流,很少有人在饭桌上高声喧哗。

(四)隐私问题在社会中,人有社会的一面,也有个人的一面;中国文化是群体主义取向,所以强调人的社会的一面超过了个人的一面。

而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取向,强调人的个人一面超过社会的一面。

中国人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讲求相互关心,因此常常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乐于共同分担,替别人排忧解难,使人感到温暖、宽慰,人情味十足。

再如,中国的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隐私观也不是很明确,父母可以询问子女任何一方面的情况,并以自己的认识判断左右子女意识。

而西方人坚持独立的自我观,在交际中比较注重个人空间、个人权力和个人隐私。

年龄、家庭出身、工作单位、收入情况、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宗教信仰、私人友谊等方面都是个人的隐私范畴,既不愿意向别人提及自己的私事,也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评价和干涉。

在中国人看来不去主动关心朋友所发生的事情,不去共同分担的朋友太过冷漠和冷淡,没有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主动了解朋友的事情,探听隐私共同讨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侵犯了他人的独立空间。

(五)称谓用语:不同的称谓体系反映着各民族独特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

不仅能直接体现社会的意识形态,还能部分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

中国人常常无法弄清西方人的亲属关系,觉得一片混乱,没有亲疏远近之分,而西方人也无法弄清中国称谓中复杂的亲戚关系。

例如:英文中的sister一词既有中文中“姐姐”又有“妹妹”的意思,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一)了解自己,了解异国文化,了解文化差异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特性。

每个人都是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都是其文化背景的产物。

在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和熏陶下,对待性别、种族、家庭、年纪、宗教、职业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自身文化的烙印。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思考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了解本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性别角色、思维模式、世界观、社会结构、语言使用等构成要素,客观地看待本国文化的各个要素在个人发展中起到的正负面作用。

其次,要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模式、世界观、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要素,以及其个体发展的特点。

了解文化差异,承认文化差异,客观看待文化差异才是可取之道。

(二)运用移情,增加交流的灵活性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所在。

移情是一种能力,通过移情能理解并认同对方的感知、处境和情感,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文化世界中,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了解对方的情绪和经验感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