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07T10:13:36.3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作者:罗志平[导读] 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罗志平
(哈尔滨市夏氏骨伤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开展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治疗中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针灸治疗,1疗程为1个月,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351-02 中风临床上也被称为卒中,产生该病症的原因较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主要有饮食作息不规律、脾气暴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症状主要有猝然昏厥、嘴歪眼斜、身体行动功能缺失等等,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患者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2.3±5.8)岁,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5±2.3)年。
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4.2±4.7)岁,患者病程1~10年,经诊断,患者均符合中风后遗症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对照组单纯采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其主要成分为当归、桃仁、地龙和黄芪等,若患者的中风后遗症时间较短,则可采用水蛭、桑枝和穿山甲等药物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若患者有较为显著的心悸或心阳不足的症状,应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入艾灸草和桂枝对患者进行治疗。
若患者后遗症时间较长,则应加入续断、牛膝、杜仲、肉苁蓉和熟地黄等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若患者出现半身不遂且伴有言语不清的症状,则应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入全蝎、石菖蒲、天竺黄、远志和天麻等多种成分,从而起到祛风除痰,醒脑开窍的作用[2]。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针灸1次/d,时间为25min,12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且中间应休息2d,此后对患者进行继续治疗。
在急性期当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以泻为主。
而在恢复期应以补为主,此外还要对患者开展艾灸治疗。
在针灸时应做好针具的消毒工作,准确找到穴位,必要时可标出穴位的位置。
患者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在针灸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针灸时主要的取穴部位为胃经俞穴、随症配穴和胆经穴等,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针灸治疗方式。
1.3 疗效评价
患者临床病症和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水平,可实现独立生活和自理记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所好转,能够扶杖行走或能够实现基本生活行为自理记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记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愈1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6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风在临床上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该病症死亡率较高,此外存活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的后遗症,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十分明显的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救治和处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也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康复的几率,改善预后效果[4]。
在针灸辅助治疗中,患者受损受损的神经与堵塞的脉络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进而也可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应确认患者是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还是出血性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在急性期应采取强刺激的针灸方式,以阳经穴为主;在恢复期治疗中针灸的力度应适中,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治疗中还应取阴经、阳经穴位积极开展辅助治疗[5]。
但在治疗中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患者患病的时间越长,针灸治疗效果也就越差。
针灸治疗时患者患病的时间最好在6个月以内,针灸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就越好。
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针灸辅助治疗渐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疗法的应用也使得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患者的病症类型予以确定,采用针灸方式治疗中风偏瘫时,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则针灸是应采取强刺激的方式,针灸操作主要集中于阳经穴位。
若患者处于恢复期,针灸的力度应较轻,针灸的位置主要集中于阴经。
在治疗中应坚持尽早治疗的原则[6]。
一般而言,发病6个月内进行针灸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补阳还五汤能够十分有效地抑制凝血酶。
此外,其对血管壁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同时还能释放抑制因子,这些因子会在皮下组织内与血小板黏结在一起。
此外其还能十分有效地起到抗血栓以及止血的作用[7]。
所以对于中风后遗症采取针灸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安全、有效等多个优势,其在临床应用中可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其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因此也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8]。
【参考文献】
[1]赵立勤.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76-277.
[2]王重洋.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1):39-40.
[3]吕寅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4):55-56.
[4]吴秀贞.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64例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6):50-51.
[5]罗卫泉,黄柳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64-65.
[6]张娓.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6):50-50.
[7]尤光英.化瘀涤痰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4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63-64.
[8]马婷婷,潘化平.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