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大212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

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

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

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

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

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

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

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

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

“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

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

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

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

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

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

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

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

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

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

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

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

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

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

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

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

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

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

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

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

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

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大 众 文 艺213全家人起居的共享空间,堂屋两旁的次间是所有房间中最好的房间,用于长辈的卧室,这体现着彝族尊敬老人的一种传统风俗。

对应上去的角楼是粮食的储备处。

正房两侧是厢房,供晚辈或外人使用,这种居民有单独的牲畜圈和厨房,和山区、边远地区的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人与牲畜的分离,火塘与厨房的分离。

这类民居受外部影响较多,因此在墙壁上会挂上装饰性较强的饰品以及更多的图画,以增加室内效果和气氛,使房屋更加温馨,其艺术特征与汉族融为一体。

彝家民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群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都能将其风俗文化和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建筑显示既有本民族文化艺术的鲜明特征,又有汉族文化的渗透痕迹。

二、玉溪彝族的服饰文化玉溪传统的彝族服饰种类较多,色彩多样,不仅有性别、年龄、节日装、平时装,还有结婚服、祭祀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具有雍容华贵、干净利落、娇艳富丽、潇洒大方的特点。

由于彝族支系较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多种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玉溪传统彝族服饰,讲究实用并与地域风光、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审美特点。

由于所住的地方环境多为山区半山区,气温较低,加之彝族尚黑,衣着服饰多以青、蓝二色为主调,但绝不会因此显得色泽单调、款式单一。

在服饰中最丰富多彩的是妇女服饰。

妇女的服饰雍容华贵,中青年妇女头顶一块绣花的瓦式方帕,用毛线或发辫缠绕,老年妇女头戴一盘包裹得非常整齐的黑布包头。

双耳戴有银耳环,领口上贴一块银花,上身穿绣有花边的大襟衣,袖子很窄,衣服短了仅到腹部。

下身穿用多层彩色布环绕拼接成的百褶裙,裙裾拖地,线条修长优美,显得非常大方。

彝族男子的服饰比女性略显单调,但极富民族特色。

峨山传统男子头顶留一绺三寸左右长的头发,缠一顶长达丈余的青、蓝布包头,并在右前方扎成一拇指粗的长锥形发髻。

上身穿黑色窄袖并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身穿多褶的宽裤脚长裤,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起来的耳坠,披上一件青黑色的羊皮披毡自有一种威武英俊的气概。

在春夏之际,上身穿白色对襟短衣,外套一件黑色领褂,不扣纽扣,头上也不打包头,而是戴漂亮的野鸡羽毛,帽扣上钉有红黄绿色布料做成的飘带,看上去十分潇洒。

玉溪彝族有些支系妇女一般不穿裙子而穿长裤,衣衫也多为大襟衣,但对于头饰和围腰极为讲究。

红塔区一带的彝族与汉族交往较多,妇女的服饰平时几乎与汉族妇女没多少差别,但一到庄重的场合,就用头巾打起包头,并在包头上插一排用红绿色毛线制成的绒球,系上一块有黑色或紫红色、墨绿色丝绒制成的围腰,上面绣上色彩鲜明的“喜鹊闻梅”“蝴蝶采花”等图案。

围腰是用银链系在脖子上,腰后的飘带用绣有精美图案的白色或色布制成,看上去十分清新秀丽。

峨山、易门一带深山区的彝族妇女,则比较注重保暖,头上都打着青黑布包头或戴顶用红毛线织成的“小红帽”。

上身的大襟衣,在领边、袖口和衣服边上都镶有宽窄不一的多层色布和刺绣花边,并用银链系在脖子上。

天冷时,外面还要加一件皮褂,看起来整个色调虽然比较艳丽且不俗气。

“纵观彝族服饰之今昔,使我们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它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2]。

玉溪传统的民族服饰比较注重保暖,图案内容多为动物,颜色以青、蓝色为主调,以适当的颜色搭配,显得很协调又有当地的民族生活风俗特征。

在节庆的时候服饰颜色更为鲜艳,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让节日更加的隆重,服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彝族服饰不仅对彝族人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还以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国服饰的大家庭中显示出自己的魅力。

三、玉溪彝族的图腾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汉族把龙作为民族的图腾,而玉溪处的彝族则把老虎视为自己的图腾。

许多关于虎图腾的传说几乎和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古老。

据易门县绿汁镇的传说,在远古时代,洪水淹没了大地,世间只剩下七个姐妹,七姐妹长大以后,由于世间没有男的,她们便与一只老虎交配,生下了九男四女,这便是彝族人的起源,每位彝族人都深信不疑,自己是虎的子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