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长安城园林的特点及价值

唐代长安城园林的特点及价值

浅谈唐代长安城园林的特点及价值【摘要】唐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是封闭里坊制布局的鼎盛成熟时期,而这时都城内外出现的园林与城市结合为一体,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为贵族、平民提供了游览娱乐之所。

从考古学视角探究唐代都城园林的类别、分布选址、布局结构等问题,对于总结唐代长安城园林的特点,可为当代园林建造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唐代;长安城;园林城市园林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西周的丰镐都城的灵台、灵沼、灵囿开始,我国的都城园林的出现已有3000多年了[1]p364。

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封建主义的影响下,都城代表的是皇权,因而都城的园林主要就是皇家园林。

这些园林都是经过数十年精心选址、布局和修建后才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风景优美、规划建造水平高超,在世界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长安城的园林与当时的里坊制结合紧密,宫廷和私人都有大小不一的园林,甚至还有供大众游乐的场所,这与唐代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一、唐长安城园林的类别唐长安城的园林的类别划分方式有很多。

从园林的位置来看,唐长安城园林可分为城内、城郊、离宫、陵园四类。

城内主要是皇家、贵族的私家园林及寺观园林;城郊分布私家大型园林、公共园林;离宫和陵园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周边的山谷水泉之旁。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笔者将离宫与陵园也列入长安城园林,是因为离宫是作为当时统治者的重要执政、生活的场所,而陵园是体现统治者超强统治力的象征,都应属于一个突破城墙界限的大的都城系统之中。

按用途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共四大类[2]p30。

目前遗留下的园林遗迹中,皇家园林如华清宫、九成宫、玉华宫等,以及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构成的宫殿园林区等,此外唐代帝陵陵园也应算作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如长安城内著名的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青龙寺等;私家园林如兴化坊园池遗址等;公共园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长安城贵族平民踏青登高的乐游园和节日旅游的曲江池。

二、唐长安城园林的分布与结构唐长安城的园林中,除了私家园林的考古资料比较少见外,其他类别的园林都有一些考古发掘资料可以表明当时园林的一些基本布局和建筑规模情况。

长安城中的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城东北的“三大内”之中,各宫殿都有禁苑,这些禁苑都处于高地之上,高墙环绕,以保卫宫城的安全。

但是,禁苑一带地形平缓,无法利用山川之势布设风景,而私家园林也由于里坊制的限制无法扩大规模、丰富景致,因此,城外园林成为主流,它们主要分布在长安城东南一带和城周边的山川水泉之旁。

皇家园林中大明宫、兴庆宫、九成宫、华清宫的考古资料较为丰富。

上世纪已经有过考古勘探、发掘,并有报告发表。

[3]本文对于这些园林分布与结构的描述,主要参考这些考古资料。

大明宫、兴庆宫属于城内皇家园林,从发掘情况来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宫殿、禁苑分区。

例如大明宫内的园林都是以像龙首池、太液池等为主体,并有城墙隔离成独立园区的。

在大明宫北部,分布着太液池,池中还有蓬莱山的景致,而像麟德殿等生活性质比较强的宫殿都围绕其周。

兴庆宫的分区更为明显,经勘探有两道南墙,把整个宫城分为南北两区,与文献记载相符。

而在南区就发现了水池遗迹和殿亭遗址。

在长安城周围,唐代皇家还修建了九成宫、华清宫等离宫,这些离宫园林的结构较为城市内园林有所不同,往往规模宏大,景致丰富、立体感强。

原因在于它们地处山川秀美之处,可以利用自然山水布置园林。

像九成宫的宫城之内就包括了整个天台山,南依杜水,宫内还有人工湖“西海”。

虽然整个九成宫宫殿园区大小和兴庆宫相近,但宫殿大小和园区景致内容却是兴庆宫无法企及的。

从九成宫37号殿出土的大量莲花纹方砖、瓦当来看,当时的离宫也是装饰十分豪华的。

而华清宫则是建立在骊山之旁,部分在山麓之上,宫殿、汤池立体分布,气势十分恢弘。

宋代《华清宫图》就表明当时的宫殿群有中轴线以及等级制规划,宛如长安城内皇宫一般。

此外,整个离宫的景致丰富,供皇家休闲娱乐的汤池、花园、球场一应俱全,甚至在骊山上也都修筑了为皇室游山时活动休憩的花园。

唐代社会开放,城市生活也较以前丰富许多,这也体现在城市园林的设置上。

长安城和此前都城的不同之处之一,就是设有公共游乐的风景区,以曲江池为代表。

根据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曲江池原先是水洼,在唐代黄渠开通后水量倍增。

在开元年间,这里成为了公共风景区,成为节日活动、文人题名的胜地。

而对于曲江池的调查发掘还比较欠缺,仅有兴庆宫至曲江池的复道和残围墙发现[4]p24-26。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在今西安存留的唐代寺观园林建筑里,最为著名、保存较好的就是慈恩寺塔和荐福寺塔,而寺院的园林由于历代改建而存留不多。

不过,从文献记载中看,《长安志》卷八《进昌坊》写道:“(进昌坊)半以东大慈恩寺”注曰:“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

”;刘禹锡曾在《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描写玄都观“桃千树”的景象;朱庆馀的《题青龙寺》也有“红叶满僧廊”“竹色连平地”的诗句。

唐代寺观园林应以寺观建筑为框架,在其中装点树木花草,布置园林,形成园在寺中,寺园结合的格局。

由于私家园林多在长安城内,历代建筑叠压其上,其全貌难以揭露,而城郊的樊川别墅今已难寻其壮丽。

不过,在1959年6月在在西安西郊中堡村发现的一座唐墓中出土一套三彩庭院随葬品[5]p34-38,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在这一套明器庭院中,有一座带水池假山、一座四角攒尖亭、一座八角攒尖亭十分引人注目。

从这些出土文物的复原情况来看,唐代私家园林以山水为中心,周围配以小亭,坐落于庭院之中,与皇家相比,只是缩小了规模。

三、唐长安城园林的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开放,文化繁荣,经济强盛,这也就促使唐代园林不仅能发扬前朝园林大气磅薄的风度,又能在风格上有所创新,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第一次高超时期。

唐长安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然引领着园林建造的潮流,而唐长安城园林的特点也是相当鲜明的。

1、大型园林气势恢宏,小型园林浓缩精华唐代皇家园林的规模多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并且利用了自然山川筑园,磅礴大气、错落有致。

大型寺院也依托佛塔、大殿修筑园林,同样大气,而且庄严。

从中堡村唐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唐代小型园林应以浓缩自然景观为特点,花草、假山、水塘、动物等自然物在一座四合院中集中体现,显得十分精致。

2、唐长安城的园林充分反映出唐代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观念都有山水景观,并做到了城市与郊苑结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唐代的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庭院,其中都有山和水的造型,甚至像九成宫、华清宫等大型皇家离宫运用天然山川作为园区景致。

这种利用山水景观园林设计表明了唐代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山水的自然情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唐代帝王依山为陵和山水田园诗派兴起,也都能从侧面表现出唐代园林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

此外,城郊曲江池公共园林的设置,既能使城市空间打破原有的城墙束缚,向外扩展,也能体现出当时唐朝民间已经形成了亲近自然的社会风气。

3、外来文化融入到了园林的建筑之中唐代的对外交流频繁,大量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这也影响到了唐代园林的构筑。

在唐长安城的园林中,有大量亭榭围绕人工湖,而像亭这种敞开的四柱结构建筑是以前园林所没有的,很可能受到了西域祆教、伊斯兰教建筑的影响[6]p15-57。

另外,在九成宫发现的方砖、瓦当很多都饰有莲花纹这种与佛教相关的纹饰,寺观园林中的佛塔经幢、佛像,还包括如乾陵的蕃酋像、鸵鸟、犀牛等造像,都能表明佛教等外来文化影响到了园林的建设。

4、园林与殿、院、塔相结合前文提到的华清宫、寺观、三彩庭院模型都能看出这些园林都能够与其他建筑有机结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唐人在休闲娱乐、日常生活、宗教活动上的统筹规划。

5、选址与布局有一定政治意味在政治上,像华清宫等皇家园林力求体现帝王至高无上,采用了如皇宫一样的中轴线布局,建筑等级区分明显。

扩建于唐初的九成宫、玉华宫等园林地处长安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上,这一时期的皇帝在此避暑游猎,对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意图。

因此,唐代长安城园林,尤其是城郊皇家离宫有很强的军事地理意义[7]p164。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以唐长安城园林为代表,在以往的发展基础上,表现出更高超的营造技巧和更成熟的营造理念,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公共园林、寺观园林等其他类型的园林也纷纷出现和完善,从而为此后中国古典园林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2] 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与西安城市规划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1(05).[3] a.马德志.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j].考古,1959(10).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c.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的发掘[j].考古,1995(12).e.卢建国.陕西铜川唐玉华宫遗址调查[j].考古,1978(11).[4] 冉万里.隋唐考古[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5]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0(3).[6] b.a.李文斯特.中亚文明史.第3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7] 李健超.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作者简介】田多(1990-)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