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大集中研讨

商业银行大集中研讨

性能保障-主机系统处理能力的大小
可维护性-系统维护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 熟手的多少 投资保护-现有设备、软件、人才的保护
可开发性-系统的开放性、开发工具的多少、应 用软件的成熟度、熟手的多少
主机选型比较
指标
高可靠性 经济性 安全性 性能保证 可维护性 投资保护 可开发性 合计
权重
15% 15% 15% 15% 10% 10% 20% 100%
结论
分行模式 差 区域模式 优 全国模式 差
原则六 系统的灵活性
灵活 性定 义
兼顾业务的统一性和特色性 应用系统的灵活性 中心范围可调节
结论
分行模式 差 区域模式 优 全国模式 差
数据中心模式比较
指标
扩展性 依赖性 可管理性 经济性 灵活性 灾难备份的适应性 合计
区域中心 分行中心 全国集中
权重 得分 乘权 得分 乘权 得分 乘权
形成系统的核心层 中心服务交易能适应 各种业务的抽象特点 中心服务交易能自由 组合
设计原则
分、支行的设计原则
面向服务,管理和组织数据 客户可定义需求 采用灵活、成熟的开发平台 采用瘦客户端 方便、强大的渠道接入方式 交易组织和渠道分离
系统数据种类及分布原则
数据分布原则 数据种类
帐务类数据 客户信息类数据 系统知识类数据 系统管理类数据 业务控制类数据 交易日志类数据
优秀的 会计系统
现实状况--面临的危机
来自自身的局限性: 按业务条线分割的系统和管理格局,
缺乏整合性和共享性; 来自国有大银行的压力 来自激烈的商业银行的竞争 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 来自WTO的挑战
现实状况--出路在哪里?
扬长避短,发挥、挖掘特色和专长 依靠信息处理系统提升效率,解放生产力 创新是关键
数据和业务功能 备份 管理功能的备份 对外门户的备份 具备接管和保证系 统持续工作的能力
分行运作中心 - 定位
分行特征数据的数据存储 前置业务处理及控制 当地的服务接入门户 总行数据中心故障的应急备份
支行 服务前端- 定位
网点服务界面 网点设备控制
设计原则
数据中心的设计原则
业务功能纯洁化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现实状况--一个好的系统
面向服务,以做好对外服务为目标设计系统 面向控制,高度集成的公共控制系统,强大而
严密的用户授权管理和客户授信额度管理功能, 支持对操作风险的监督控制和稽核管理。 采用模块化、参数化设计,简化业务流程,方 便客户和柜员操作。 具有可扩展性、可分割性。为今后其他业务系 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并能支持将来业务的分拆 和出售。
便于规范管理
便于全行一体化 服务的开展
便于监控全行的 业务
便于区域特色服 务的开展
系统数据及功能分布架构
数据中心
日志类 管理类 知识类 客户类 帐务类
客户
人行
管理
... 接口
机构
金卡
管理 柜员 管理
数据存储
接口 SWIFT
投资 资金 结算 贷款 存款
凭证 管理
...
网络 银行
安全 管理
核心业务逻辑
系统 安全 管理 平台
管理逻辑层
Internet 门户前置 系统
Inter net 接 入 网
Internet世界
外连单位 前置系统
外部 接入 网
人行、金 卡中心、 SWIFT等
客户层
客户层 网络通讯层 业务逻辑层 管理逻辑层 数据层
数据中心 - 定位
全行的生产中心和备份中心
备份中心 生产中心
运行: 系统的存储中心、 处理中心 管理: 全行系统的管理 中心 门户: 全行统一对外联络 中心
现实状况--第四代
时间 主机 网络 特点
2000年投产 小型机、大型机 专用网(SNA),开放网(TCP)
1)从面向交易到面向服务的设计 2)大会计、综合柜员制的继承和发扬 3)全辖一本帐 4)营业网点零维护、零升级、零干预 5)真正的24小时银行 6)多维分析信息,支持MIS及决策支持系统 7)双核心-会计核心和服务核心 8)C/S/S体系结构 9)平台化、构件化的开发方法 10)由CIF到CRM,以CRM为核心构造系统 11)数据集中
eBranch-大前置

服务核心

全 储对贷结客代同联批柜凭现卡 内 统

蓄公款算户理城行量员证金管 部 业业业业信业票往处管管管理 帐

制 务务务务息务交来理理理理


会计核心

OA/MIS/信息服务
决策支持系统
大前置-Why ?
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分行特色业务的开展 业务的时间性要求 规范管理的需要 业务平台的规范化 技术平台的规范化
支行 支行 支行 服务 服务 服务 前端 前端 前端
支行 支行 支行 服务 服务 服务 前端 前端 前端
系统的体系结构 - 体系组成
数据层
中心存储系统层


数据库系统层

决策支持业务逻辑层
核心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
中心局域网
门户前置逻辑层
内 部 广 域 网
网点 前置1
网点 前置n
系统 资源 管理 平台
一、综合业务系统 - 历史与现实 二、数据中心模式的选择 三三、、主主机机系系统统的的选选择择 四、eBanking - 总体结构 五、eBanking - 业务特色 六、eBanking - 技术特色 七、新系统、新感觉 八、大集中的难与易
主机选型原则
可靠性-保证系统的稳定连续运行的能力 经济性-需要重新投入的设备费用、软件费用、 运行费用 安全性-主机系统防攻击的能力
…...
日志类
业务控 制类
客户类
当地 人行
当地
数据存储
金卡
WAP
客服 中心 网上 业务 中介 业务 自助 业务 柜面 业务
客户 管理
...
网络 银行
安全 管理
业务处理渠道
…...
分支行
eBanking - 总体业务模型
客户
存贷/消费/结算
个人理财/单位理财
高低柜台 自助银行 电话银行 客户终端 移动银行 网络银行 呼叫中心
九十年代 2000年
1974年:首次引进了61/60电子计算机系统 1975年:开始在福建、上海、西安等地进行
全国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验工程
1980年:我国金融业引进11套M150中型计算机系统, 开展了联行对帐、对公业务、储蓄业务和 外汇买卖业务的工程试点工作。
这是中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工程开发应用的起点。 八十年代中期,由人行牵头成立了金融系统电子化领 导小组,制订了金融电子化建设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 总的设想是“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
20% 4 0.8 5 1 3 0.6
15% 4 0.6 4 0.6 3 0.45
15% 4 0.6 3 0.45 5 0.75
20% 5
1 2 0.4 4 0.8
15% 5 0.75 3 0.45 3 0.45
15% 5 0.75 2 0.3 3 0.45
100%
4.50
3.203.50来自研讨主题业务系统的历史回顾- 第三代
时间 主机 网络 特点
1996年投产 小型机、大型机 专用网(SNA),开放网(TCP)
1)大会计的设计思想 2)提出了综合柜员制的劳动组织方式 3)数据存储和处理更加集中 4)从简单的面向传票的设计发展为面向交易
的设计 5)网络建设全面铺开,服务品种极大丰富 6)建设了CIF系统 7)C/S体系结构 8)模块化的开发方法 第三代业务处理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综合”业务处理系统
“八五”上规模,“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
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包括: 网络系统的建设、主机系统的建设、金融机具的电子化 各大总行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出
WTO的冲击 金融一体化、混业经营、防范金融风险 电子化银行、金融服务手段的进一步提升 对综合业务系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业务系统的历史回顾 - 第一代
时间 主机 网络 特点
1985年投产
PC机

单点运行、软件功能简单 基本上是手工传票的录入 和管理系统
业务系统的历史回顾- 第二代
时间 主机 网络 特点
1990年左右投产
小型机/大型机
主机终端模式、城综网
1)业务上实现了通存通兑、内部资金清算 2)储蓄、对公依然分离,多套资金清算系统分
别独立,银行的业务由众多不同功能的业务 系统分别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接口采用了从 手工到电子多种方式 3)卡业务和自助银行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功能有限 4)从数据存储和处理上看,还是采用了分布式 存储和处理 5)面向传票,分柜制
原则一 处理能力的扩展性
扩展 性定 义
主机系统处理能力对业务量的增长的可 扩展性
通讯系统处理能力对业务量的增长的可 扩展性
结论
分行模式 优 区域模式 良 全国模式 差
原则二 对通讯的依赖性
依赖 性定 义
合理地控制数据流量,减小总体的数据 量
线路故障对业务的影响面
结论
分行模式 良 区域模式 良 全国模式 差
银行服务 和管理的专家
研讨主题
一、综合业务系统 - 历史与现实 二二、、数数据据中中心心模模式式的的选选择择 三、主机系统的选择 四、eBanking - 总体结构 五、eBanking - 业务特色 六、eBanking - 技术特色 七、新系统、新感觉 八、大集中的难与易
数据中心模式原则
系统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实际业务量的需求 对通讯线路的通道能力和稳定性的依赖性。 系统是否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系统实施的经济性。 便于灾难中心的建设 系统的灵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