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福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福建省福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福建省福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物价值,可说是。

整个千佛洞地区是个艺术宝库,至少了1400多年的带有历代艺术风采的壁画、雕刻、经卷等等。

背景题材即使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精神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坐落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B . 坐落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C . 分布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D . 分布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敦煌石窟艺术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B . 敦煌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C . 在古代艺术家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D . 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背景题材虽然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B . 虽然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C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还是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D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三上·苏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两种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明朝正德嘉靖以前,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由士人的人格引导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用世精神和济民情怀,因而他们代表的文化就是人格文化,或表现为庙堂文化——达则兼济天下;或表现为山林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进为统治者服务,退则隐居山林修炼人格。

士人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

士人的表率或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或是处江湖之远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心怀天下的陶渊明,或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

从明朝隆庆万历起,以文人为表率的人性文化开始成为主流,强调真性情和享受。

文人居于市井,热爱享受。

他们热衷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市井文化。

对他们来说,跻身官场往往琐碎险恶,隐居山野又过于清苦。

当然士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人性的温情,而文人也时常做出一副悲悯的样子,人格与人性不能说不可得兼,但崇尚人格高尚的士人往往视人性放纵为仇敌,而人性真实的文人又总是以仕途经济为笑柄。

人格与人性“冰炭同炉”又“形同水火”。

我以为,人格文化主张为社会、为别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伪道学,因为它压抑人性。

明代之前中国也有零星的文人,如李白。

李白与苏轼的区别就是典型的文人与士人之分。

“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学”即为兼济天下的学问。

(1)士人与文人有何区别?请简要概括。

(2)文中“冰炭同炉”与“形同水火”各有怎样的含义?(3)为什么说“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请结合材料,以《将进酒》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3. (12分) (2019高二上·白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热闹李利君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

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

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

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

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

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

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

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

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

张太心里就有点烦。

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

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

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

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

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

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

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

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

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

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

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

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

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

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

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

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

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

外面是无边的灯火。

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

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

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

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

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

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她赶紧站稳。

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3)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4. (9分) (2020高三下·汉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同络小说、电子杂志、电子书等数宇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

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阅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阅读习惯与趋势探讨》)材料二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

虽然精神食粮不再匮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

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

全民阋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

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

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