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三校期中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秋节前夕,王菲为澄清外界关于她离婚的各种传闻而发布一则,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立刻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
②经过10年的绿化,这片肆虐的沙漠地终于被_________了,这个昔日黄沙弥漫的地方,变得郁郁葱葱。
③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A . 申明降伏蜕化B . 声明降服蜕化C . 声明降伏退化D . 申明降服退化2. (2分) (2015高一上·磐安期中) 填在空格处正确的一项。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
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A . ⑥②④③⑤①B . ⑥③②④①⑤C . ④②⑥③⑤①D . ④③⑥②①⑤3. (2分) (2017高三·拉萨月考) 下列短文后的语句,能准确概括短文意思的一项是()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
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
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的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
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 . 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 . 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 . 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成语。
D . 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4. (2分)(2018·无锡模拟) 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 . 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 . 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 . 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5. (14分) (2019高一上·和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市租皆输入莫府输:送进B . 日击数牛飨士飨:用酒食慰劳C . 厚遇战士遇:对待D .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详:安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为士卒费/为君翻作<琵琶行>>B .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C .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恍惊起而长嗟D .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下列各句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日击数牛飨士”中的“日”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栗深林兮惊层巅B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C . 樯橹灰飞烟灭D . 虎鼓瑟兮鸾回车(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B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C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D .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A . ②④⑥B . ①④⑥C . ③④⑤D . ②③⑥(6)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 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 . 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 . 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D . 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7)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②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6.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庄子·让王》)(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杀:杀害。
B . 子皆勉居矣勉:尽力。
C . 因杖策而去之之:代词,代豳地。
D . 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累:拖累、祸害。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狄人攻之B . 事之以珠玉而不受C .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D . 民相连而从之(3)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王亶父视百姓的生命高于一切,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大尊重,因此他也赢得了百姓的尊重。
B . 这则故事实则告诉人们,生命是最可贵的,天下固然“至重”,但也不能以此害生。
C . 选文从更深层上体现了道家出世无为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思想,我们要坚决摒弃。
D . 选文恰当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使内容更明确,说理也更具说服力。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②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 (2019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林景熙[注]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元初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首联运用比兴的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纷。
B .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2)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三上·东海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李商隐《锦瑟》)(2) 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3) ________,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 ________,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5) 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6) 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7) ________,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8) 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五、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8分)9. (12分) (2017高二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烂屎阿三赵淑萍①王小三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讨厌竹岙村,因为,那年,别人给他取了“烂屎”的绰号。
他厌恶自己的绰号俗气,不洁。
他爹是个剃头匠,他从小文文弱弱,不像其他男孩那么硬朗,于是有人就称他“烂屎阿三”。
他常为此闷闷不乐。
疼爱他的祖母安慰他:“名字越贱越好养,绰号越烂越发达”。
②王小三的成绩还真好。
后来他进县里读中学。
他们村考上寥寥的几个,大家事先约定,谁也不许在学校里喊绰号,否则,会被城里同学看轻的。
王小三的防患意识更强烈,他提出,万一喊了就得重重地罚。
王小三周末一回这个村子,路上他小时的伙伴就叫“烂屎阿三放假了。
”那些老辈的人则说:“剃头佬的儿子回来了?”这时候,王小三就像吞了几只苍蝇,又像踩了一脚烂屎,深感耻辱,渐渐的连家也很少回了,只在学校里用功。
③王小三在观察,这个村里,什么人才不被叫绰号?唯有族里的长辈或外出闯荡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
于是,王小三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被人家叫绰号。
放寒假、暑假,他也想回家,可是,他忍住了,留在清静的宿舍里,翻翻书,睡睡觉,他认为时间长了,村里人会生疏了他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