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09级历史一班梁建波2009515671 【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较为错综复杂,而近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和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世人的警惕,而在中国的统一问题上,台湾与台独等与日本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美日联合钳制中国等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

眼下国内的民族主义反日呼声明显高涨,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交错累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团队、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奋斗、积累和节俭意识擅长学习和模仿中国人向来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来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

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似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我们有着太深的渊源。

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曾抹去中国人往昔屈辱的回忆。

二十世纪伴随着贪婪残酷、掠夺成性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大和崛起的,是无情地蹂躏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日军铁蹄。

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无人区、细菌战……一个个连绵的噩梦,是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血泪家国的沦陷史和奋斗史。

当久经坎坷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梦想,走上了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复兴之路时候,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从二战惨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借助有利的国际局势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

七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用博大的历史胸襟,立足于长远的民族发展,打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

此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波波折折的不和谐的杂音,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方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

中日之间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经贸的快速发展暂时遮掩,一旦时机成熟,总要显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的博弈,还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格所导致。

也就是说,尽管从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开始真正纳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我们了解西洋的很多书籍都从日本转译,尽管日本曾留下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等一代名人奋斗的足迹,尽管连篇累牍的报刊书籍新闻杂志,都在时刻给予着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日本很多企业的名字和产品大家都熟悉,但对于我们的这位东邻的国民性格,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透彻的了解。

我们只是从日本上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迷梦里,从70年代经济文化的腾飞中,从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人员身上,从世界第二大经济富国的繁荣富裕之路去推测这一切。

在我们熟悉的电视剧中〈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和〈血疑〉,以及熟悉的品牌如松下、索尼、富士通、三菱、丰田之类,不很熟悉文学家作家如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东方魁夷,到我们有些面熟的政治家如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村山富士、小泉纯一郎和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等,我们看着我们的邻居强大和富裕,但我们并不完全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就像改革开放到了今天我们也惊讶于自己的成就与问题一样突出一般。

因为缺少明晰的表达,因为处在一个迅疾发展、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历史和现实往往让人难以看清它的全貌。

况且日本人与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但大多数中国人始终并不真正了解这个民族。

何况像国民性格这样有些玄虚的问题,本来就不会有确切的定论。

然而没有定论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的作用和影响就可以被低估。

国民性格是一国国魂所系,是铸造国民精神和国家凝聚力的深层力量,值得人们去探讨和研究。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长期研究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并写了一本《菊花与刀》专门来论述这个问题。

里面有段评论非常精辟: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民族。

它们一手捧到一手持花,既注重礼仪又野蛮残暴;既笃信佛教又崇尚杀伐;既狂妄自大又卑躬屈膝;既欺凌弱者又顺从强者,在对最强势着屈服时,从来不落后于任何一个民族......。

日本人这种分裂的双重性格决定了:它隐藏在花的美丽温馨外表下的是武士刀带血的利刃!善意宽容感化不了日本人,它们只向更强者屈从。

对日本的任何妥协退让都无异于与虎谋皮!话语有些刻薄,不过想来不无道理。

在中国人心中的日本的确有很多人如此。

不管富士山的白雪如何晶莹,上野樱花的盛开如何绚烂,白鹿原寺的钟声如何悠扬,《蝴蝶夫人》的歌声怎样动人,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如何源远流长,两国政治家如何睿智和深明大义,历经劫波的中日关系,终究不能够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从容与洒脱,这与日本人的国民个性也不无干系。

镌藏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日本印象,是透过看似优雅与精致的以“忍”为精髓的茶道背后的日本武士道的刀光剑影,这个表面谦和自抑的民族,以其骨子里的自傲深深刺激着中华的神经,无论它是欣欣向荣还是百业凋零,无论它是飞扬跋扈还是屈恭卑膝,日本,都不曾成为中国人肝胆相照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是中国人不容轻视的竞争对手。

客观的说,站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评判日本,无疑是不会很公正的。

因为在早已五味杂陈的两国关系中,我们观念中大致的轮廓早已经形成。

然而我们应该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的教导:“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吧,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

日本,就是的老师。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日本都有很多的地方比我们先进发达,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这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而是任何清醒的国人应该注意的地方。

“不畏浮云遮望眼”,是任何一位想透过历史曲折发展来寻找源头和朝向的专家学者首先应该下工夫的地方。

首先,是日本的团队精神。

日本企业的组织管理虽然有着排资论辈、体制僵化的弊端,但日本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勿庸置疑的。

结成团队的日本企业组织加上政府的支持,在国际竞争中常常让人生畏。

而日本人对于组织、集体的忠诚观念和家族观念也是让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既不屑却又羡慕的。

中国有句古话:“两人齐心,其利断金”。

一个知道团结并且能够有效团结的民族本身就让人尊敬,而集团作战的力量本身也胜过游兵散勇,“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日本人是一条龙”,尽管日本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但相较于喜欢互相挖墙角,屡屡爆发不计成本的价格大战,以至于在国际国内竞争中陷于恶性循环的中国企业,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是值得中国人认真学习的。

而且如果喜欢读书的话,无论从洋溢着日本人爱国热情与激情的〈〈我们风云激荡的百年史〉〉,还是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文章,都可以读到团体精神这一点。

日本民族历史上对于别国人民的不负责,和它对于天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负责是形成对比的,这是发人深省也是值得中国人研究的地方。

同时,日本对内的团体精神与对外的排斥互为表里,自视甚高把大和民族当成优秀民族的的日本人瞧不起比日本落后的人们。

甚至连日本人较为尊重的欧美人在日本都感觉受歧视,更不用说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非其它国家的移民。

这是日本人在国际上尤其是亚洲国家中落落寡和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日本人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

让中国人记忆犹新的是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那个小鹿纯子。

八十年代我们中国女排当年的五连冠也是在那个时期取得的。

这是让中国人民深以为豪的事情。

一个民族仅靠别国的施舍是站不起来的,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激励日本走过二战惨败,走向繁荣发达的精神武器。

日本不论从天皇还是到大多数平民,都十分注重坚韧品格的培养。

他们像风雪弥漫中飘摇的杨柳,不会因为自身的坚挺而折断,待到时机来临,便会发芽吐绿,春意盎然。

这好象与代表日本国民性格的樱花的绚烂与短促形成对比,与我们所了解的大和魂不同,但两者互为表里。

日本的武士道是体悟死亡的文化,正是感悟生命的无常,日本国民才会更追求生命的辉煌。

假如抛弃战争正义与否的观念,单纯从战术观点上看,日军在侵华战场及随后的亚洲战场上的表现是可以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和奋斗的字眼来评价的。

当然作为正义之师的中国军队也是毫不逊色的。

就这点而言,日本的确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第三,日本人追求完美的精神。

日本人从小的时候就受到很严格的教育,认为把自己的弱点表现出来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

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枷锁。

所以日本人很怕被排斥在团体之外。

因为日本是岛国,一旦遭受社会谴责,便无立锥之地,除非你去跳海。

所以日本人自杀案件很多耻,就是不可做出丟脸的事。

在日本建立在“村八分”基础上的这种日本“耻文化” 比法律更有力。

这种无形的枷锁存在,使得日本人很难摆脱群体观念的影响而特立独行。

在遭遇天灾导致社会大混乱时,很少有日本人会乘隙为非作歹,正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

日本人相互间的彬彬有礼和在公众场合的井然有序与公共环境的整洁美观,在垃圾分类等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出来的协调一致的高素质也源自于此。

也许是物极必反,一些日本人在国外的堕落也是十分彻底的,可能也与日本社会这种强大的公众压力导致的心理和性格上的压抑有关。

日本不是一个中庸的国家,他们被称为经济动物,他们产品和服务上的高质量和高标准,与日本人的追求完美的心理是不开的。

同样原因,要日本人承认祖先在上个世纪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恶,也是很难完全做到的。

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没有反省的精神,而在于日本作为一个群体从来就不是一个完全阳光下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性格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冰山上的明朗与纯净挡不住海平面下巨大的阴影,那就是日本民族源于土地狭小和资源缺乏而带来的生存压力和紧张,多地震和台风更加加重了这一点。

在我们国人带有轻蔑意味的“小日本”的称呼中,也涵盖着对他们国土狭小和性格偏狭的岛民理解和认识。

第四,日本人生于忧患的奋斗意识、积累意识和节俭意识。

日本人一直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竞争的严峻挑战,资源的匮乏与地震、台风的时常侵袭使得这个国家时刻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正是日本国民的强烈的节俭和积累意识,是的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债权国,这同奢侈浪费、寅吃卯粮的世界最大债务国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富裕起来的日本人依然保持可贵的清醒头脑,对子女依然进行节俭朴素、独立自强、苦其心志的磨难教育,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和刚强的意志,不让他们成为被富贵腐蚀的一代,他们崇尚的依然是艰难困苦中的强者模式。

现在有些日本年轻人的观念尽管有所更新,但作为整体,他们的依然保持着传统居安思危的心理。

与周边国家的发生的各种冲突,其心理基石也在于因资源的匮乏而激发的占有和积累的欲望。

第五,日本是一个擅长学习和模仿但同时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族。

谁都不能否认日本民族是一个擅长学习和模仿的民族。

无论是早期日本的大化革新还是明治维新,一直到七十年代日本的近现代化进程,日本不停的学习、模仿和创造,在世界民族的竞争中遥遥领先于许多的国家。

但世事的变迁没有改变日本太多。

不管全球化的风雨带走了多少的历史陈迹,日本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特色。

像他们的政治生活中依然保留着天皇制度,日本妇女的角色也依然以相夫教子为己任,日本的茶道、和服、榻榻米、甚至许多传统文化的风俗节日都在延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