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练习题——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一、名词解释1、奥林匹斯神统:奥林匹斯神统是古希腊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的系统。
它以宙斯为首,由宙斯的亲属为主要成员,按照父权制方式组织起来,在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掌管着宇宙和人间的万事万物。
主要有赫拉是宙斯的姐姐和夫人,是天后、贵妇的庇护神、掌管婚姻和生育,雅典娜是宙斯与墨提斯的女儿,是智慧女神,女性劳动的保护神、编写乐曲和战舞的女神、纺织、法律、秩序、军事策略、科学、才艺的女神,等等。
2、《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3、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4、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
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二、简答题1、简述希腊神话的特征。
在思想内容上,希腊神话反映的是希腊社会的世俗生活和希腊人的意志和愿望。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
他们不但具有人的形象和性格,还具备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世俗化色彩极浓。
希腊神话还体现出浓郁的人本色彩,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
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表现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
2、《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
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
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
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
他把演员从两个增加到三个,这样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各种人物,表现人物的多方面性格。
他又以对白代替合唱成为戏剧的主要成分,使悲剧成熟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
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作者一方面表现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也表现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
俄狄浦斯的遭遇是悲惨的,但他的自我牺牲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民主自由意识,使他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
该剧在结构上首创倒叙式的范例,剧情从故事将近结尾处展开,在向高潮推进的同时向前回溯,布局谨严,结构紧凑,情节起伏跌宕,发现、突转、悬念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
3、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
(1)、基督教思想主宰者中世纪文化,不仅教会文学,即使具有民间色彩的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色彩。
(2)、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封建国家的形成,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表现在英雄史诗中,这些民间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文化精神,肯定现世生活,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3)、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特定阶层的文学,比如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4、简述《神曲》的艺术特点。
(1)、《神曲》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的代表,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2)、它是一部梦幻与写实交融的作品。
《神曲》虽然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但丁的灵魂在理性和信仰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深厚了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之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梦幻与现实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的文化的发展趋势。
(3)、《神曲》的艺术结构独具匠心。
它一向以构思严密而著称,表现出诗人惊人的想像力和宏伟的构思能力。
曲的每一部,篇幅几乎相等,行数也大致相同。
每部三十三歌,每节三行,加上序诗,全诗共一百歌,工整匀称。
地狱、炼狱、天堂三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但又因性质不同而色调分明: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色调阴暗,炼狱是宁静和希望的境界,色调柔和爽目;天堂是幸福和喜悦的境界,色调光辉耀眼,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艺术地描绘出地狱的可怕、炼狱的痛苦和天堂的神秘。
(4)、《神曲》广泛使用了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比如,诗歌开关的森林、狮、豹、狼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但丁象征了迷途的人类,维吉尔象征了理性,贝亚特丽齐象征了信仰。
作品的结构也是象征的:“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就意味着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5)、《神曲》还是第一部不用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
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但丁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创立意大利文学语文奠定了基础,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采用民俗语言开辟了道路。
三、论述题1、《圣经》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1)、《圣经》中的观念精神《圣经》自始至终都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其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
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
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
西方文学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等人文思想的产生与《圣经》中的观念精神不无关系。
耶稣说过:“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此言即在告诫世人不要贪念世俗的名声。
而但丁亦在《神曲》中亦写道:“世俗的名声如噪音,不过是一阵风,起自八方,不断转化它的名称,再从别处吹起。
”二者绝不是不谋而合,却是但丁对《圣经》思想的深刻解读。
因此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圣经》表达的精神观念,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文学艺术大师创作时世界观的构架和真善美的传达。
(2)、西方文学中的《圣经》现象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霍桑的《红字》,无不在内容或思想上受到了《圣经》的启迪。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篇叙事诗《神曲》在众多贤哲中提及了《圣经》人物亚当、亚伯拉罕、挪亚、摩西、大卫、耶稣、圣母、彼得等, 对《对经》中的说教、象征、启示、福音等均有详尽的叙述。
在《神曲》自始至终所传达的思想是,劝服世人信仰上帝,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圣经》所表达的意图是一致的。
莎士比亚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记。
而哈姆雷特的父亲老哈姆雷特更是死于自己弟弟克劳狄斯之手,这一情节与《圣经》中该隐因嫉恨杀死弟弟亚伯的情节何其相似!而《哈姆雷特》的结局更是印证了上帝对该隐的处罚,始终保留着最后的仁慈与希望,这一思想与《圣经》的“爱人如己”的观念相契合。
《圣经》中耶稣同撒玛利亚女人谈话,将女人的过错与男人的过错视为同罪,他撇弃了男女性别的差异,使男女都为自己犯下的罪背负起道德的责任,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耶稣对男女平等的宣扬。
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有金钱有地位的卡列宁,而与伏伦斯基一同离去。
文中最后安娜因质疑伏伦斯基对他她爱情而卧轨自杀,更是将其人物性格彰显到了极致。
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也与《圣经》中暗含的男女平等观念相符。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她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字,作为淫妇的标志。
这部作品其书名中的“红”字,也是根据《新约·启示录》中论及“巴比伦大淫妇”着红穿紫之意而来。
被处罚后的海斯特·白兰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逐渐自新,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牧师狄姆斯台尔也因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责备而终于坦白承认了罪过的,而满怀复仇心理的白兰的丈夫罗杰完全丧失人性,通过这三个层面深入地探究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红字》的结局一如既往得印证了《圣经》所倡导的原罪与宽容的主题。
(3)、西方文学对《圣经》思想的阐发《圣经》中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爱人如己”,而众多西方文学经典都在不同层面上印证了这个思想。
真正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的是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教育,是文化领域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在教育方面的反映。
泛爱主义教育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而卢梭的《爱弥儿》更是泛爱主义教育的典范之作。
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将《圣经》宣扬的“爱人如己”思想进行了阐发,从原谅他人之过错,到自小关注人类自身的教育与成长,不得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2、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诗人,他生活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意大利,他的创作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为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标志。
在其代表作《神曲》中集中反映了他世界观的矛盾,即封建宗教思想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中世纪封建社会同现代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特点的反映。
《神曲》通过但丁“梦游”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说明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从《神曲》的思想和艺术的整体看,显然局限在基督教神学的范围内,但是在描述具体事件和人物时,却处处反映出诗人新思想的曙光,由此构成了《神曲》思想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