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革命∶迎来大发展的春天——长庆油田公司数字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一推行油气田数字化建设,实现油气田数字化管理,是长庆油田在“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中,节省投资、降低成本、优化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是对传统采油、采气的一次深刻革命,更是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宏伟目标的重要支撑。
——题记进入21世纪,长庆油田开始了跨越式大发展,年产油气当量以数百万吨的势头快速增长。
2008年,年油气增长量相当于给国家贡献了一个中型油田。
2009年,油气年产当量将递增500万吨,跨越3000万吨,中国石油第二大油气田的地位进一步牢固。
2015年,长庆年产油气当量超越5000万吨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7万口油、气、水井,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高远目标,给长庆的决策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有效进行超大规模的建设和生产管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009年,随着“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不断实践和推进,一个被赋予新内涵的名词——“数字化”响彻长庆,为充满期待的长庆人指明了方向。
解放思想:数字飓风席卷油田长庆油田38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
从油气田建设模式的创立、主力开发层系转移、突破原油产量困局到苏里格气田的成功开发,无时无处不闪耀着“解放思想”的理论光辉,而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如果说“三个重新认识”的重要思想方法,使长庆人迎来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继而掌握了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使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了突破,那么,以苏里格大气田开发为先导而提出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服务”“四化”管理方略,便使长庆人迎来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解决了苏里格开发技术难题,创造了著名的“苏里格模式”,迎来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如今的长庆,正悄悄地经历着以现代化大油田为标志的一场数字化革命。
当前,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石油石化市场需求萎缩,对上游企业造成的直接冲击使产、储、销矛盾突出,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效益。
主要表现在原油库存上升,天然气销售不畅,生产组织难度加大。
但与此同时,长庆油田仍然具备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油田大规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国务院重视长庆油田的建设和发展;集团公司党组支持长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力保长庆上产,已明确今年长庆投资不减、工作量不减;长庆油田具有西接资源、东临市场的区位优势,处于西气东输和中亚天然气管线的重要位置,占据国家油气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担负着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任,客观上必须加快发展,已掌握“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合长庆地质特点的低成本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能够做到较长时间稳产、规模有效开发。
2008年7月17日,蒋洁敏总经理在长庆油田调研时提出: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把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5000万吨时,用工效率依然保持良好。
据测算,当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时,将有7万口油、气、水井在生产,还有数量可观的各种场站。
长庆人意识到,只有靠管理创新、技术进步、市场化运作来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管理上,需要建设适合长庆的集生产指挥、综合分析决策、措施方案自动生成的生产管理系统。
将员工从井场集中到增压点,完善站场生活、生产、文化设施,方便员工的生活和工作。
长庆油田管理的7万口油、气、水井广布在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涉及4省(区)、数十个市县,以西安为中心管理半径近千公里,管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昔日油气生产一线,受制于长庆油田沟壑纵横、地域辽阔,员工靠双脚走到现场采样、发现泄漏及时处置,付出的是无比的艰辛,哪怕是开车巡井,也要把大多精力和时间用在跑路上,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在付出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还必须忍受与荒凉为伴的寂寞,面对不法分子偷油打孔的危险。
为维护油气生产的正常秩序,石油人不得不采取“地毯式轰炸”的做法,大海捞针般防范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人力、物力投入巨大,增加开发成本的同时却效果有限。
数字化建设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建立起了一套精确制导系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使得长庆油田应对7万口油、气、水井的突然变化,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让“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成为可能。
从而有效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用工总量,同时也减轻了一线员工劳动强度,实现了人员相对集中管理,也为集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供了可能。
2008年8月,油田公司成立了数字化建设项目组,在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油藏开发应用数字化建设牛刀小试的基础上,要通过广为分布的监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人员闯入井场预警、抽油机远程启停、注水井远程配注、自动投球、工况分析、功图计量、电子巡井、增压点变频连续输油、输油泵自动启停,及时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自动报表生成、智能预警的现代化管理决策辅助系统,从而大幅度提高以现场管理为起点的管理效率,实现长庆油田基础管理的革命。
数字化建设的实质,是搭建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采集、优化信息处理,最终形成科学快速的决策,利用有限的时空创造最大的价值。
数字化是一个平台、一个方向,不仅是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扁平化管理,其意义是颠覆了传统采油的观念,使石油企业踏上了信息化、高智能的现代科技文明之路。
“精确制导”:为低成本探路在长庆油田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不动摇”,即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低成本战略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
这是应对形势变化、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公司规范管理、提升效益、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化解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实现3000万吨、迈向5000万吨的关键之年,强调和重视低成本战略,充分显示了低成本对于长庆的特殊意义。
在长庆油气田的开发历史中,降低开发成本、优化地面建设是不变的主题。
特别是中油股份公司重组上市后,开发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建设成本和操作成本设置了不能突破的上限。
长庆油田站在积极的角度想问题,确立了“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地面建设一定要以效益为中心,合理控制投资,确保投资回报最大化”的思想,在油气田地面建设优化上不断创新,在会战初期形成的“马岭模式”及后来形成的“安塞模式”、“靖安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全新的“西峰模式”、“苏里格模式”等多种先进适用的模式,为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低成本并不是因陋就简,低成本与现代化并不矛盾,它的实施主要是要依靠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和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在低成本战略大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的大油气田。
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开发,正是低成本战略结出的硕果。
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战争中,低成本战略更显得尤为关键,而数字化管理的提出成为低成本战略实施的有效手段之一。
长庆油田目前劳动密集型生产架构多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改变,这种组织模式仍然是过去七八十年代的模式,因此生产组织方式上要由过去的“地毯式轰炸”、“人海战术”等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精确制导”、“精确打击”方式。
如今社会发展了,技术水平具备了高科技的因素,是由过去的“大海捞针、守株待兔”的巡井方式,转变为现在的“电子巡井、精确制导的主动式”时代。
在追求效益为目的,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的情况下,长庆油田把数字化管理提到了与油气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方面按计划对老油田、旧管道及已建成的基地全面进行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对新建的所有工程项目全部应用了数字化管理系统。
实现了油气井生产及管道运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紧急情况自动关闭阀门,异常情况自动报警,现场工况实时监控及所有配套生活基地治安保卫的视频监控,发挥各种职能的“电子员工”遍布油区各个角落。
大发展的长庆油田由此步入了“增产不增人”的良性发展轨道。
目前,长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实现了单井电子巡井、井场数据实时采集、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等功能。
站场的数字化管理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增压站、接转站、联合站等的压力、温度、流量等控制实现了数字化,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推行了数字化管理的西峰油田,也正是因为数字化的神奇魅力,年产百万吨,人员控制到了最低限。
苏里格气田的数字管理,使气田近两千口气井的生产数据管理,都能在生产指挥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轻松地实现,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推动气田快速上产的强大动力。
过去,要掌握气井的生产状况,只有到井口采集数据。
现在不同了,通过数据无线传输系统,气井的套压、油压、流量、温度等数据都传到了总控制室。
苏里格气田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后,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管理效率来看,实施数字化管理前人工巡井是3天巡井一次,实施数字化管理后控制平台可每5分钟电子巡井一次,巡井频率是以前人工巡井的800多倍;以前关井需要人工到井场上手工关井,时间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管理数字化后员工可直接在操作室实现自动开关井,时间不超过几十秒。
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苏里格各开发单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结合各种数字模型、经验数据、专家系统,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智能化指导,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随着“大规模建设”的提速,以网络传输、自动控制等高科技手段为核心的数字化,正在把长庆千里油气区的数万口油、气井,上千座站、库,数千公里长输管道的诸多生产、管理要素,集中在鼠标的控制下,使油气田的开发管理由过去的“守株待兔”变成“精确制导”。
数字油田:我们的未来不是梦2009年,长庆油田迎来了数字化的春天。
随着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运行,在融合传统管理特长的基础上,长庆油气生产管理将实现3个飞跃:从人工搜集信息到计算机辅助处理;从提供选择结果到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应急处置方案;从打造信息组合到提供连续的信息流。
这3个飞跃必将引发减少用工总量、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员工素质、减低生产成本等综合效应。
这个春天的收获,是油田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摸索数字化管理创建之路的必然。
西峰油田的实践,已经初步显现了数字化管理给油田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有效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用工总量,同时也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人员相对集中管理,为集中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供了可能;已连续稳产高产12年的靖安油田,依靠数字化管理和技术集成,走出了一条老油田稳产高产的效益之路,目前正在向稳产13年的目标冲刺;在建设初期就以高标准、低成本引人注目的苏里格大气田,在有效实现效益开发的同时,也成为数字化管理的示范区,吸引了油田内外的人前来参观学习;而作为数字化管理先导示范区的白豹155井区,则集中了目前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油田数字化管理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