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不足
(1)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
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 (2)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 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3、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 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 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 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劳动力年龄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 统计的人口。 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 适龄人口。 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 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 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
1. 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 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4.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 动熟练程度 5.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是每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 必经阶段。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已成为中国工业 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 一。
1、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报酬不如工业被假定了) (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 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 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 比例始终是不变。 (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 失业。 (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各种“点”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 拉尼斯、费景汉提出 了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 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 个阶段:
(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 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点)。 (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 工资的阶段(商业化点)。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
给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供给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
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
又严重不足。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老龄化)
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2、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四节
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 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l P
t
或l P
L
表示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表示 生产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关系。
3.2
3.2
3.8
3.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 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舒尔茨和夏斯达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 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认为收益是指迁移 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交通、住宅、实物等方 面增加的支出)和非货币成本(迁移是减少 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 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 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 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 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4. 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个阶段 1980——1990年,离土不离乡,离乡不背井; 1990——2006年,进城打工,流动人口增多;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剩余原因)
1.积累性剩余:农业人口增长量相对于农业
部门吸收量过大 2.结构型剩余:1.产业结构;2.城乡结构;3. 农民自身素质 3.替代性剩余:1.农业机械 ;2.工业技术 4.季节性剩余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 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 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 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申探明 shentanming@
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
一种把边际生产率=0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 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认为这部分人即使 不参加农业生产也不影响农业产量。 第二种把边际劳动收益低于非农边际劳动 收益的农村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因为 这部分劳动者选择非农生产会获得更大的 收益,最终他们会选择转移出去的。
年份 指标 年个农业劳动 力年产粮食 (kg) 每个农业劳动 力年产肉量 (kg) 每个农业劳动 力年负担人口 数(人) 1952 1957 1975 1978 1982 1990 200 0 129 9
946. 5
1010
967
1040
1104
1470
20
21
27
29
4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4
172
3.3
3.4
3.1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1949 - 1978 : 从“鼓励进城”到 “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政府选择了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 活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种迫于当时环境的 战略选择使国家的建设重心完全转移到城市。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 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 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 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 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 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 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 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 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3、托达罗模式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5、吉佛的引力理论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 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 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 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 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
? 农业劳动力=乡村从业人员?
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中国已经处在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尾声,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时 代。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理论: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 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 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 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 径产生依赖。
距。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 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 对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 比重同时下降。
人口红利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 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 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 价格。
从1950 年到1957 年的短短几年间,大 批农民进入城市,转为工业企业工人;
为了应付物资的极度匮乏,中央政府开 始严格限制公众生活需求的增长。在这样 的背景下,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大批城市人 口被迫返乡,与此同时,限制农村人口自由 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允许流动”到 “公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979 - 1983 年:“控制流动”下的劳 动力转移准备阶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直接指标
1. 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 的产值。 2. 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 的净产值。 3. 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或一天、一小时)创造 的利润。 一般来说,在综合考察一个部门、地区或企业的 劳动生产率是常用价值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 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 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 力;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 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 好等,则是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