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要点

ICU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要点

※肺下界 大气道:胸骨上窝下方 双肺尖:锁骨上窝 左、右肺下缘:锁骨中线第6肋、腋中线第8肋、腋后线第10肋
吸痰听肺
痰液性质改变的提示
1度 --提示感染较轻,如痰量过多,提示湿化过度
或气管内滴药过量,可适当调整湿化和滴 药量及次数 2度 --黄粘痰提示感染较重,白粘痰提示气道湿化 不足,需注意加强气管内湿化及雾化吸入, 避免痰液堵塞人工气道 3度 --黄粘痰提示严重感染,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并 注意调整治疗方案,如痰液粘稠不易吸出, 提示气道过干或伴有机体脱水
ICU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要 点
人工气道的种类
※气管内插管:经口、经鼻 气管切开 颈部的第2、3、或4气管环
人工气道的种类 气管切开:颈部的第2、3、或4气管环
人工气道的种类
气切换药: 1.原则:由清洁→污染 一般是由内向外
特殊:如绿脓感染,由外向内。 2.消毒剂:盐水、安尔碘、碘伏 3.敷料:纱布、渗液吸收贴
气囊的观察要点
气囊的作用: A密闭固定气道,保证潮气量 B 防止口腔和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气囊的监测 A每4-6h监测气囊压力 B进食前测压力,压力不足会引起反囊压力的调整 :“最小封闭压力(MOP) ” 2.气囊压力以维持在1 . 961 kPa~2. 942 kPa(20
气, 甚至插入一侧支气管 -右支气管
气管插管的应用
4.气管导管内径的选择:男性: 8-9mm;女性: 7-7.5mm
5.深度:门齿至导管尖端的距离:22-24cm, 或门齿到耳垂的距离加3cm
气管插管的应用
标记插管 测量外露长度,即插管外露端至门齿的距 离。鼻插管留在鼻腔外的导管约3~4cm, 经口插管则有约5~6cm长的导管留在口腔 外
气道的湿化
湿化与气道功能
吸气阶段 - 空气被加温加湿 呼气阶段 - 热量和水分回收 防护机制 - 粘液纤毛转运系统从 气道里清除污染物和分泌物
气管插管:湿热回收大部分在鼻咽口咽,绕过了上气道和肺防护功能,输送干冷的医用气体
22° C
室内空气 10m g/L, 相 对 湿
度 50%
吸气阶段- 气体的调节
32° C
鼻咽和口咽 31m g/L, 相 对 湿 度 90%
36° C
气管 42m g/L, 相 对 湿 度 100%
37° C
等 温 饱 和 界 面 ( ISB ) 44m g/L, 相 对 湿 度 100%
气道的湿化
1.恒温湿化器:可使加热湿化后的气体达到100%湿度,温度在37 度。 2.雾化吸入:通过呼吸机中的射流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可加入适当药物。 3.气管滴入:如2%碳酸氢钠;0.45%无菌生理盐水,成人每次2~3ml,小儿每次0. 5~2ml,吸气时注
气管导管放置时间 不超过72 h ,经鼻气管插管放置1个月或2个月,
超过2个月后改行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的应用
气管导管的固定 1.两人合作,一人手持气管导管固定,另一人更换
胶布 2.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
用物:牙垫 稠胶布 方法:清洁患者两颊后先测量门齿到外露
插管的长度做标记,一人固定插管及牙垫 的正确位置,另一人用长约15cm的稠胶布 将插管与牙垫固定。再用两条35cm的稠胶 布分别交叉固定在患者颊部
插管时不可有负压,以免负压吸附粘膜引起损 伤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6.吸引时间T < 15 s 7. 吸除口鼻腔分泌物 8.每次吸引应在监测心律、心率和脉搏容积血
氧( SPO2 )下进行,如吸引过程中出现生命 体征改变时,应立即停止,迅速连接呼吸机辅 助呼吸给氧。另一方面, 防止因吸引管置 入太深刺激气道隆突, 兴奋迷走神经, 导致 心跳骤停。
入。
气道的湿化
4.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5.湿化适度的判断标准为: 痰液稀薄易于吸引, 肺部听诊无干湿性罗音。如果痰液黏稠肺部听诊闻
及干罗音, 提示湿化不足; 如果痰液稀薄而量多, 肺部听诊闻及湿音, 提示湿化过度
呼吸机加水方式标准:输液器
呼吸机废水消毒方式
讨论: 选用不同消毒剂的优缺点和换药频率
口咽通气道
气管造瘘 费用高,套管昂贵 损伤小
人工气道的种类
经鼻插管
人工气道的种类 经口插管
气管插管的应用
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 1.深度为气管导管末端过声门成人4 cm ,小儿2
cm 2.成人(鼻)插管深度可在22 cm~26 cm ,导管
长度还可按耳屏到鼻孔的2倍计算 3.过浅容易脱出, 过深则顶在气管隆突而影响通
防止管路扭曲打折,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积 水,呼吸机的高低压报警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1.采用柔软透明度好, 长度适宜的硅胶管, 吸痰
管外径(OD)与气管插管内径( ID) 之比应< 1ˆ2 2.吸痰前予以充分湿化辅以适度体疗, 并提升吸 氧浓度, 必要时予以膨肺。 3.吸引负压成人40.0-53.3kpa,小儿<33-40kpa
cmH2O~30 cmH2O) 为宜
3.气囊放气问题 :常规性的放气 和非常规性的 放气
为减轻气管黏膜损伤,定时放松气囊, 一 般每日放气囊两次,持续3~5min。放气前 先将导管内、口腔和咽喉部分泌物清除
4.气囊的补气:高压高容与高压低容
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管路的监测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4.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 痰液吸引时应边 吸引边旋转上提吸痰管,痰液多处可稍作停 留, 争取一次彻底吸除气道痰液, 避免反复 上下提插
5.鼻、口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内吸痰时, 应各用1根吸痰管,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播 散到下呼吸道
5.插管深度:吸痰管前端超出插管≤ 1cm,以刺 激患者咳嗽为宜
气管内吸引-吸痰术
9.插吸痰管遇阻力时,应分析原因,避免盲目 插入
10.抽吸过口、鼻、咽腔的吸痰管决不可再吸气


11.每次吸引后,应进行肺部听诊,评价吸痰效果
密闭式吸痰管
顺序: 1.先对侧,再近侧 2.左右对称进行对比 3.”弓“型 原则:
避开心界;不超出肺下界
吸痰听肺
吸痰听肺
※心界:心尖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乳头下方),斜向上至胸骨旁第2肋,右边界胸骨右缘第4、 5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