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2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2


清洁、消毒和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清洁、消毒和灭菌 – 消毒、灭菌的方法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1) 燃烧法
1) 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如污染的纸张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 、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的敷料(★★)。
2) 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锐利刀剪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清洁、消毒和灭菌 – 消毒、灭菌的方法
4)跟骨及胫骨结节牵引时,以利于人体重力作出反牵引力。
总结提示:胎膜早破、空气栓塞病人除取头低足高位,还须取左侧卧位。
卧位 – 常用的卧位
5. 头高足底位
(1) 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尾,床头垫高15~30cm。 (2) 适用范围
1)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以利于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2)减轻颅内压,以预防脑水肿。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3. 戴无菌手套的注意事项(★★)
(1) 手套外面为无菌区,应保持其无菌。未戴手套的 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戴好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 戴手套的手和手套内面。 (2) 发现手套破损或不慎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隔离技术 – 隔离区域的划分(★★★)
1. 清洁区 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治疗室、配餐室、更衣 室、值班室、库房等。 2. 半污染区 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医护办公室、病 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3. 污染区 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包括病房、病人卫生间、浴室 、病区外走廊等。
2. 化学消毒灭菌法
(1)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 2) 3) 4) 消毒液中一般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品,以免降低消毒效力。 消毒物品应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器械的轴节、盖套需打开,空腔管 内灌满消毒液。 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消毒剂应定期监测、调整浓度,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
① ② 物品灭菌前洗净晾干; 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大小不超过 30cm×30cm×25cm,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品包不超过 30cm×30cm×50cm; 灭菌物品放置合理:布类物品放在金属、搪瓷类物品的上方(★★), 以免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而使包布潮湿。

清洁、消毒和灭菌 – 消毒、灭菌的方法
3)开颅手术后病人。
总结提示:关于骨折病人的卧位,考生可简单地记为:上半身骨折头高,
下半身骨折脚高。
卧位 – 常用的卧位
考点汇总:
卧位(★★★)
考生除掌握上述卧位以外,还需熟练掌握下列卧位 1. 左侧卧位 结肠道口术后病人。 2. 右侧卧位 新生儿哺乳后取右侧卧位,防止溢乳;阿米巴痢疾灌肠时 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3. 健侧卧位 全肺切除的病人术后取1/4健侧卧位,防止纵膈移位;产妇 会阴侧切术后取健侧卧位,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 患侧卧位 气胸、胸痛病人,结石碎石术后病人,咯血、胸痛病人、 颅底骨折病人等。 5. 转运病人时,病人头朝后,防止脑部缺血。
2.
3.
污染物品不得放于清洁区内。病人接触过的用物,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递 交;病人的衣物、信件、票证、书籍须经消毒处理后交家属带回;病人的 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按规定消毒处理;需送出病区的物品,应放入 专用污物袋,并有明显标志。 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经医生开出 医嘱方可解除隔离(★★)。
(2)中凹卧位
1)要求:病人头胸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适用范围:休克病人(★★)。头胸部抬高,利于保持呼吸 道通畅,改善缺氧;下肢抬高,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排血量 ,缓解休克症状。
卧位 – 常用的卧位
2. 半坐卧位(★★★)
(1) 要求:摇床时:先摇床头支架呈30°~50°角,再摇膝下支架;放平时 ,先摇平下肢架,再放床头支架。 (2) 适用范围:
卧位 – 更换卧位的注意事项(★★)
1. 根据病情及皮肤受压情况,确定翻身间隔时间。
2. 协助病人翻身时,不可拖拉,以免皮肤擦伤。 3. 病人身上带有多种导管时,协助翻身前应先安置妥当,翻身后 应检查有无脱落、扭曲、移位、受压等,以保持导管通畅。 4. 特殊病人
① ② ③ ④ 协助手术后病人翻身前,应检查伤口敷料,先换药后再翻身; 颅脑手术后病人,头部转动过剧可引起脑疝,导致突然死亡,因此一般只 能卧于健侧或平卧; 进行骨牵引的病人,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石膏固定、伤口较大的病人,翻身后应注意将患处置于合适位置,以防受 压。
(2) 空气消毒: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进行熏蒸,按规定时间关 闭门窗,消毒完毕,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常用消毒剂:
1)
2) 3)
2%过氧乙酸:8ml / m3;
纯乳酸:0.12ml / m3,加等量水; 食醋:5~10ml / m3,加水1~2倍。
无菌技术 – 原则
操作中的无菌原则:

操作者面向无菌区,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腰 部水平以上或操作台面以上,不跨越无菌区,不触及无菌物品。 取用无菌物品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 ,也不得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时不可 再用;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病人使用。
6. 2%~3%硼酸溶液:可改变细菌的酸碱平衡,起抑菌作用。
4.
隔离技术 – 隔离技术操作法
1. 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
(1)隔离衣应无潮湿、无破损,且长短合适,能完全覆盖工作服。 (2)保持隔离衣内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口时衣袖勿触及面部、衣领和帽子。 (3)穿隔离衣后,不得进入清洁区,只能在规定区域内活动。 (4)解袖口时,不可将隔离衣的外侧面塞入工作服袖内。 (5)若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则清洁面向外,若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朝外 (★★★)。 (6)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 使用完无菌持物钳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5) 无菌持物钳及其容器应定期消毒。浸泡存放时,一般病房每周 更换一次,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注射室等应每日更换一次。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2. 取用无菌溶液的注意事项(★★★)
(1) 倒溶液时,溶液瓶应与无菌容器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触及无菌 容器;也不可将无菌敷料或非无菌物品堵塞瓶口倒液,或伸入 无菌瓶内蘸取溶液。 (2) 翻转盖瓶塞时,手不可触及瓶塞盖住瓶口的部分。 (3) 无菌溶液一经倒出,即使没有使用,也不能倒回瓶内。 (4) 开启后的溶液可保存24小时。
清洁、消毒和灭菌 – 消毒、灭菌的方法
1. 物理消毒灭菌法
(3) 压力蒸汽灭菌法
1)
2) 3)
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参数:压力 103~137kPa,温度121~126℃,保持20~30分钟。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的灭菌参数:压力205kPa,温度132℃, 保持4~5分钟(★)。 注意事项:
2. 避污纸的使用 使用避污纸时,应从上面抓取,不可掀页撕取(★)。
考点:病人的清洁护理
口腔护理
头发护理 皮肤护理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口腔护理 – 常用漱口溶液
1. 0.9%氯化钠溶液:清洁口腔,预防感染。 2. 朵贝尔溶液(复方硼酸溶液):轻微抑菌,消除口臭(★)。 3. 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有广谱抗菌作用。 4. 1%~3%过氧化氢溶液:遇有机物时放出新生氧气,有抗菌、防臭 作用。 5. 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药剂,用于真菌感染(★★★)。
1)心肺疾患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原因:
① 在重力作用下,膈肌下降,胸腔容量加大,增加肺活量; ② 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回心血量减少,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 ,改善呼吸困难。 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原因: ① 腹腔渗出液可流入盆腔,使感染局限化; ② 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 3)腹部手术后病人。原因: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伤口 愈合。 4)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病人。原因:减少局部出血。
3. 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1. 无菌持物钳使用的注意事项(★★★)
(1) 无菌持物钳只能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未经消毒、灭菌的物 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 取放无菌持物钳时,手指不可触及其浸泡消毒部分。 (3) 取远处无菌物品时,应将无菌持物钳放入容器一同搬移使用。
保护具的应用 – 目的
1. 床档
2. 约束带
① 宽绷带:常用于固定手腕及踝部; ② 肩部约束带:常用于固定双肩,限制病人坐起; ③ 膝部约束带:用于固定膝部,限制病人下肢活动。
主要用于保护病人,预防坠床。
3. 支被架 主要用于肢体瘫痪、极度虚弱的病人,可避免盖被压 迫肢体所致的不舒适或其他并发症;也可用于烧伤病人暴露疗 法时保暖(★)。
2)
考点汇总:
碳酸氢钠的作用
1. 1%~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去污防锈。 2. 1%~4%的碳酸氢钠可用于口腔真菌感染。 3. 2%~4%的碳酸氢钠可用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灌洗。
4. 2%的碳酸氢钠可用于鹅口疮患儿口腔的清洗。
5. 美曲膦脂(敌百虫)农药中毒者禁使用1%~4%的碳酸氢钠洗 胃。 6. 急性溶血时,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卧位 – 常用的卧位
3. 端坐位的适用范围 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 急性发作时的病人,因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端坐。 4. 头低足高位
(1)要求:病人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床尾垫高15~30cm。 (2)适用范围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液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以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以防止脐带脱垂(★★)。
考点: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卧位
保护具的应用
卧位 – 常用的卧位
1. 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1)要求:病人去枕仰卧,枕头横立于床头,头偏向一侧。 2)适用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