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

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

语文优秀评课稿范文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指导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其中评课是常用方法之一。

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一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就我听《桂花雨》一课的粗浅感受,向大家作以汇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

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她的这篇文章非常优美,使人读后真的象浸润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

虽然文章四溢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不读就无法理解其中丰富的意蕴,不读就未能感受文中那浓浓的情感。

因此,项老师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一、抓文本用心读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

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提高“读”的质量很重要。

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

1、第一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读;2、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都要有目的,不白读;3、第三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项老师注重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通过默读、自由读、引读、范读、配乐读、师生、生生互读等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在理解中美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在课堂上,要想吸收和积累生动的语言,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味来。

1、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老师让学生细读课文一、二段,从中找出重点的语句:桂花树不象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教师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体会桂花姿态的特点:笨笨拙拙。

香气迷人的特点:“香飘十里”、“浸”等。

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学生通过再次读文,从文句中品味出:桂花树笨笨拙拙的,桂花很平凡也很朴素,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不仅作者喜爱桂花,就连古人也很喜欢桂花呢!”教师出示古人描写桂花的诗句:“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高一流。

”诗句对桂花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恰当的描绘和解读。

学生通过与文中的语句进行进一步的对照,既理解了诗意,又把作者对桂花与众不同特点的喜爱之情体会的更深刻。

这样再回头去读课文,读的更加有味了。

2、课文三节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

学生读文后,师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

......”然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比较到位。

教师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迫切要求妈妈同意自己做某件事时的心情,然后再练读,再指名读,这时把作者当时的心情已经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这一训练要求。

三、在感悟中读美1、课文的第三小节,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己盼望已久的事情发生了,应当是怎样的心情呢?教师让学生带这乐的心情读文,学生乐的心情体现的不充分,从“使劲”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乐。

让学生读,再读。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呀!”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师:落下的桂花象什么?生:象...... 象...... 象......教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美丽的雨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引起心灵和感情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老师再让学生读句子,然后结合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让学生想象雨飘落在头发、脖颈的情景。

师: 现在是有着浓郁香气的桂花也在飘落,落在发梢,落在脖颈,这“雨”是怎样的“雨”?生:好香的雨、金色的雨、快乐的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带着这种感情,教师又让学生深入读文,喊出快乐,喊出桂花的香(教师这样处理就较好的挖掘了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课本里翱翔,文本语言就活了起来。

) 纷纷扬扬飘落的桂花雨,具有诗情画意。

接着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呢?生:高兴、快乐、大声、兴奋......教师再让学生回到文本,自读自悟享受桂花的芬芳,感受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和兴奋,觉得很是开心,和作者同摇同乐。

教师更深一步问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生:三个“!”学生再回到课文时,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这个火把已经被老师点燃,最后连老师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再让学生整段朗读,整体感悟。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

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

由读美而到美读。

语文教材中集纳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名篇美文,要想让这些文章打动孩子们的心,就须先打动教师自己的心,与作者同悲同喜,这就靠教师感激昂得导读或使学生精神振奋;或使学生悄然泪下。

2、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时,老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以及5、6段自然会带着深深地情感。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还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可贵的是,教者在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适时点拨,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如今,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但课堂上反反复复机械式的朗读,往往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

如何牢牢地抓住“读”这个根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项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

共2页: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篇二《“红领巾”真好》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

解读教材: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

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

袁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展现了自己独到的教学风采。

一、引情入境,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面对二年级的小学生,如何让孩子喜欢语文,走近语文,品味语文?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用美好的心灵与智慧打造了个性飞扬的课堂。

教学开始,教师笑容可掬地对孩子们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也来了,想知道他是谁吗?再接着,教师话题一转,说道:“想不想和小鸟一起到美丽的大森林里去看一看?但是小鸟说了,小朋友必须先闯过它设的两道关才能和它一起去。

”教师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样乐意融融的情境中,开始复习字词。

二、教材处理别具匠心。

三节小诗,重点落在第三节上。

袁老师采取直扑重点的方法,以一个问题的提出“‘红领巾’真好,是谁在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能够很容易的找到。

然后把一二节放在一起处理,因其内容接近。

这样形成两个板块,既突出重点,又很浑然一体。

三、注重“读”中感悟。

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朗读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读不能是单纯的读,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方法。

教师引导:“‘红领巾’真好,是谁在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

谁找到了?快说给大家听吧!”教师提出的问题看似简炼,但是很有实效。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有目的,读要动脑、动笔、动情,多种感官协调运作,非常符合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

教师还注意了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读中体验,例如,教师引导:“小鸟是那么的可爱,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小鸟吗?那该怎样读出这种语气呢?谁愿意试试?”“大家想不想看看小鸟可爱的样子啊?请看前面(出示课件)小鸟的样子多可爱呀!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你能再读一读小鸟吗?”教师点拨,课件地运用,把学生带入了富有情感的语文世界。

朗读指导顺时顺势,教师的范读起到了指导朗读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朗读能力。

另外赛读,美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夯实语文基础,凸显双基训练。

学语文,用语文,这才是扎实的语文课,教师没有停留在只是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层面上,还抓住时机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