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语文评课稿(一):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状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就应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
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资料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搞笑。
有思考。
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情绪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
能够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潜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
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中有这方面的思考。
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
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学习语文,是学生理解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潜力的过程。
这样,我们就务必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
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
课上,罗教师用心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
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资料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状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
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潜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搞笑。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
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
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
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情绪;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
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
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这篇《匆匆》教学设计能够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
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
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
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忙他们思考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
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
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
那么,设计时要思考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忙学生解决困难。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语文评课稿(二):观潮评课稿《观潮》一课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透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
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透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
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语文评课稿(三):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天有幸听到但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但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读中悟,悟中导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读在语文课堂上也越来越热.这比以前的阅读教学多分析,少朗读的情形,实在是一大进步,但也不难发现重视读这一理念在有些课堂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如:为读而读,朗读无目的;读悟分家,朗读少思考等.可但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感悟边读;老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群众读,个别读,老师读,学生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能够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群众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但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十分准确:如,体会女娲补天真辛苦,真伟大时,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具体的词句,学生透过细心揣摩都能找到有关句子,产生体验;再比如,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这句,老师采用了群众读,在气势中学生再一次体验了一把女娲当时补天的的勇敢和坚定.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在细节中获得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学生从找啊找啊,最后看出了女娲补天多辛苦;从五天五夜中体验到了女娲补天过程的辛苦与伟大;但是有一点小遗憾就是,老师没有将这些重点词作为朗读指导的重要道具来使用,如果能将这几个词语再进行朗读上的重点推敲,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很得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好处的理解感悟,自然地到达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如果说读是走进语言文字的基本途径,那么这堂课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也是我要说的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二,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到位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的活动.如:用首先之后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说女娲是怎样补天的.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的把一件事说清楚,训练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能复述故事资料奠定了基础.再比如:这些描述动作的词语能够打乱顺序吗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时也要有条理的叙述.这样的训练,对于三年级正开始学习习作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处训练点:女娲用尽全力把天补好了,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赞美女娲吗这样的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带给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另外,我们看到教师的板书设计精美,书写漂亮,体现了她个人扎实的功底.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选做作业,也独具匠心,学生也很感兴趣.我的一点推荐: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那么学生有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欢上神话故事.如描述天塌的情景,透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此刻,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十分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语文评课稿(四):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卢老师的语文课《匆匆》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
1、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因此,卢老师在教学时个性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透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匆匆两个字,透过找词语、读句子、说体会来让学生领略一种和谐的美、适度的美。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
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