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咬文嚼字PPT模板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咬文嚼字PPT模板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第二部分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 堡大学,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 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讲授美学与西方文 学。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 美学史》、《谈美》等。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 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3.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4.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5.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6.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背 景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壹部分
2020/11/11
3
课文导入
打一谜语: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 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第三部分,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应该有谨严精神; 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 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0/11/11
21
回顾结构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 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 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 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 合理)就行。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0/11/11
6
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 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 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 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 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课文研习
文章结构 《咬文嚼字》全文8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二部分6——7段,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8段,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一)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
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一)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 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一)第一部分1——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第 l、2段为第一层次。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 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 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 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咬 文 嚼 字 三级 四级 五级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
2020/11/11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0/11/11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 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