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比较课堂版

中西文化比较课堂版


五、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
一、从文化本质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化诸元素的 特点。 二、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历史地分析两种文化 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五、文化特征的感性象征
希腊:有限的实体
巴特农神庙
西方文化:无穷的空间
米兰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卢森堡乡村教堂

纽约帝国大
中国:道
法国园林

第三讲 中西哲学比较
一、近百年来中西哲学比较概况
1、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哲学 早在文艺复兴之时,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就已经进 入一西方思想家的视野。 伏尔泰、莱布尼兹等人狂热地崇拜中国文化,但对中 国哲学并没有实质性的了解。康德、赫尔德、黑格尔 对中国的了解也还局限于最基本的国情,马克思、恩 格斯也仅仅在政治学意义上把中国当作一个有别于西 方国家的特殊类型来处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马丁· 布伯撰写《道教》、 卡尔· 雅斯贝尔斯撰写《老子》、海德格尔存在论不露 声色地接受着老子哲学深刻影响,马克斯· 韦伯的《儒 教与道教》、罗素的《中国问题》,是西方思想家们 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与研究的开端。

一、思维方式与文化的关系



1、思维方式决定了文化的产生 自我意识使人摆脱了自然状态。 自我意识使人知道去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天人关系(也称主客关系)。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就 是人的基本思维。 有了自我意识的人,其活动超越了本能,开始去处理 天人关系。因此,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 造性的、带有强烈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文化就是这种实践活动的成果。
二、文化的本质
丹尼尔 · 贝尔说:“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 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 一种努力。” 文化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现 实问题而设计出来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对抗生存压迫的策略 和手段,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意志的体现,是人 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三、文化形态学

四、僧侣集团的职能
1、神权至上(教会之外无救恩)与觉悟在我 (寺庙是神的栖生之地)。教士是具有特殊使 命和特别法力的牧羊人,而和尚道士忙于自救。 2、神父与师父:神父圣灵附体,传达福音; 而师父不过是修行的引路人。

五、信徒的态度

中国:信仰自由主义、信仰个人主义、信仰功 利主义;信仰不可选择、不可更改、非现实功 利性(信仰的目的是为来世而非今生)。
中西神话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神话最重要的构成元素是对 神和人的性质及其二者关系 的描述,其实质也就是对人 与世界(自然、社会)关系 的解释。
中西宗教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道教


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包含在两个基本信念中:其一,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它肯定了人与最高的存在 “道”是相通的关系,肯定了人具有达到“与道同久” 的潜力。其二:“我命在我不在天”。生命的长短寿 夭,在于自己的修行,而与天无关。 道教的神人关系总的说来可以称为神人平等。神不能 掌管人的命运,支配人的行为。神比较起人,不过多 一些法术,而这些法术,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 取。人经过修道,完全能够成为神。
神人关系的区别
1、天人合一与神人对立(和谐关系与紧张关 系); 2、神佛不干预人事与上帝对历史与人类命运 的绝对支配;

修行途径的区别

自我拯救和上帝的救赎、自我觉悟与上帝启示
三、神学论证方式比较
基督教理论最关心的问题是上帝存在的问题, 辩惑学运用哲学和逻辑的方法来论证上帝的存 在,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本体论 论证、目的论论证、宇宙论论证、道德论论证 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 阿奎那的五项 论证。 中国宗教的神学论证与基督教完全不同。首先, 对神的存在问题并不作过多的纠缠;其次,谈 神的存在是为了说人的理想,教化人心;第三, 最重要的是修行方法,而不是逻辑论证。
第三讲、中西宗教比较
第三讲、中西宗教比较
一、中西宗教比较概说
中西宗教优劣问题自近代开始争论。 争论焦点是各自对其文化的作用。康有为等人 主张建立西方那样的统一教会,而陈独秀等人 则主张彻底抛弃宗教。

二、中西神学理论体系比较

理论体系不同:基督教包括创世说、三位一体 (神的性质)、原罪论、救赎论(神人关系)、 预定论、末世论(历史观)等核心理论,形成 了一个严密的系统;中国儒释道并没有像基督 教这么严密完整的神学理论系统。

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从哲学之父泰勒斯就热衷于探讨万物的本原。 早 期 自 然 哲 学 家 将 世 界 本 原 描 绘 为 “水”“火”“气”“种子”“原子”; 人本哲学热衷于探讨人的本质,并将一种理性的精神作 为人与世界的共同本质(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将论证上帝 的存在作为根本,上帝被看成绝对的,超越时间空间的、 永恒不变的最高的存在。 近代哲学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但仍然是本体论哲 学。它研究客观的外部世界,研究真理和知识的起源和 本质 这种情况,到了德国古典哲学中才有改变。
神性的区别



1、多神与一神。 2、自然神与启示神。中国:神仙是自然力的化身或由 人修炼而成,佛是人觉悟而成的。在有神佛之前就在 自然存在。西方:帝是自然与人类的创造者。 3、品性的多层次与本质的不变性。神佛修炼层次不同, 品性不同,能力不同;上帝性质永恒不变,自在、自 为、全知、全能、无限、永恒。 4、神性的普遍性与唯一性。道教:“一切有形皆有道 性”;佛教:“众生皆有佛性”;基督教:“上帝天 父”。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


天人合一和天人对立:由于两种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理 解的不同,也决定了未来发展走向的不同。 中国文化不存在人与与自然、与社会、与群体的根本 对立和区别,认为没有必要去探索自然的本质、社会 的本质、人的本质,只需要关注人的社会伦理关系和 道德实践就行了。 西方文化,在天人对立的理论前提下,热衷于从形而 上学的意义上探讨宇宙本原、自然变化、人的本质、 社会规律、历史目标、个人价值问题。
法国园林
埃及:路径
阿拉伯:洞穴
新疆伊犁清真寺
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
麦地拉先知清真寺
印度:森林
印度德昌王朝时期的神庙
• 印度德昌王 朝时期的神 庙
吴哥窟
寺庙与森林一体
第二讲 思维方式: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

有关中西文化本质差异的认识
中国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 中国文化重集体,西方文化重个人; 中国文化重精神,西方文化重物质; 中国文化重综合,西方文化重分析; 中国文化重直觉,西方文化重理性; 中国文化是内敛的型的,西方文化是外向型的 希腊开始,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传统。 形而上学本义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在古代西 方是哲学的别称。后来黑格尔将它作为哲学思维方式 对待。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为世界有一个不变 的、不可分割的本质,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而存在。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下产生的哲学是本体论哲学。 形而上学思维来源于天人对立的观念:最高的存在并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因此可以将其当成独立的 实体进行研究。
文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是指人的生活方式。 广义的文化通常是指人类意识到及创造出来 的一切。它既表现为精神层面,又表现为物化 层面,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人们的社会意识形 式、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方式、人们创造的物质 成果。 狭义的文化一般指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产 品,侧重于后一类,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 是对广义文化的记载。



文化形态学又称历史形态学。这是德国历史学家斯 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提出来的。 文化形态学将文化视为独特的等价的、自我中心的 有机体。与其它有机体一样,有其生长盛衰的阶段。 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 1.每种文化都是独立的、自足的、等价的价值体 系。 2.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即基本象征、文 化精神)和功能,以应付来自于文化体系内外部的 各种挑战。 3.每种文化都有生长衰落的过程。

儒家天人合一的实质

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人与 客观世界的统一问题。儒家认为,人与他所处 的客观世界之间没有矛盾,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人类所处的客观世界无非为自然和社会,而儒 家重视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道家
道家也倡导天人合一。 老子 :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 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庄子:“天人一也”

中西哲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儒家 天被看成客观规律,不变法则。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 相通的,是一种统一与和谐的关系。人可把握 天的规律,可受命于天。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天也。” 董仲舒:“天人相类”。 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六:实质
神本宗教与人本宗教。 西方宗教以神为本,导致了宗教专制主义;中 国宗教以人为本,导致了宗教自由主义、宗教 个人主义和宗教功利主义。

文化变革的宗教因素
西方,对宗教专制主义的象征——教会专制的 摧毁意味着启蒙的完成; 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主义的土壤,对宗教的批 判和拒绝无法实现启蒙的目的。
四、对文化形态学的评价
1、“每种文化都是独立、自足的体系”是一 个历史概念。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会打破这个体 系。 2、“每种文化都是等价的”,只是相对于研 究而言。从生存策略来看,有高低优劣之分、 合理不合理之别。本质地说,凡是有助于其成 员的自由与发展的,当是合理的文化。 3、“每种文化都有其生长衰落过程”,这个 过程不是封闭的,往往在外来因素的挑战中走 向衰落。
佛教
其神人关系包含在“身外无佛,觉悟在我”的 思想中。 教认为,众生虽然修为不同,但本性一样: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成佛。 佛性不是佛所特有的,佛与人相比,不过是悟 与未悟、是否已成正果的区别,从佛性上说, 不仅是众生平等,而且是人佛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