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读天体系统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②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③由b系统示意图可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④北极星与c是在同一恒星系统中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关于b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心天体是地球B.哈雷彗星处在b系统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c系统出现D.b系统中除c星球外还有存在生命的行星解析第1题,d的半径是200亿光年,说明d是总星系,目前,总星系是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①项正确;水星是行星,属于太阳系,比太阳系低的天体系统是类似于地月系这样的行星系统,因此,太阳系是包含水星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而a是银河系,故②项错误;读图可知,太阳系的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时,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③项正确;读图可知c是地月系,b是太阳系,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北极星不在太阳系内,因此,北极星与地月系不在同一恒星系统中,④项错误。
第2题,读图可知,b是太阳系,中心天体应是太阳,A项错误;哈雷彗星是太阳系内的一颗彗星,B项正确;c系统是地月系,流星雨是出现在地球大气层内部的现象,C项错误;就目前人类的探测结果,除地球外,没有发现生命存在,D项错误。
答案 1.C 2.B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回答3~4题。
3.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大气环流D.洋流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面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A对。
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变化规律之间没有相关性,B、C、D错。
第4题,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低纬度高,中高纬度低,因为低纬度区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对。
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对。
纬度高,虽然白昼时间长,但是太阳高度角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③错。
云层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④错。
答案 3.A 4.D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地球上部分地点的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下图为日全食照片,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太阳被月球遮挡的发光部分是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对流层6.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A.黑子B.耀斑C.太阳风D.极光解析第5题,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太阳圆盘,是太阳的光球层。
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球遮挡,但不能遮挡住色球层及日冕层。
但由于日冕层的可见光太少了,所以外围发亮的部分可能是色球层,故选A。
第6题,该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分布。
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故答案选B项。
答案 5.A 6.B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位于俄罗斯北部的科拉半岛,1966年设计,1970年开钻,1992年7月停工,现在井深12 262米。
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该钻井的最深处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B.地幔C.地核D.地心8.关于该钻井最深处的描述,正确的是()A.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8~9 km/s之间B.此处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C.此处可能为硅镁层D.此处为岩浆的发源地解析第7题,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是33千米,该钻井的最深处12 262米,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A对。
没有陆壳的厚度,不可能到达地幔、地核、地心的位置,B、C、D错。
第8题,根据材料,该钻井最深处仍位于地壳中,此处地震波的横波波速介于3~6 km/s之间,插图错,A错。
此处位于地壳内,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B错。
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D错。
此处位于地壳内,可能为硅镁层,C对。
答案7.A8.C读世界某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平方米/年),完成9~10题。
9.导致甲地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10.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多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A.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大B.距海较远,多晴朗天气C.地势较高,空气较稀薄D.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解析第9题,图中①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
第10题,图中②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多,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D正确。
答案9.A10.D读下面的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准格尔盆地1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D.冬季寒冷干燥1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波浪侵蚀解析第1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
第1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故C正确。
第13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
故C正确。
答案11.D12.C13.C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城市白天气温高于夜晚,说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D.④15.分析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图示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14题,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箭头③。
C正确。
第15题,读天气预报图可知,上海该日为阴雨天气,温差最小。
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②)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④)作用强;故D对。
答案14.C15.D2019年12月某日早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雾,古城扬州在大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天宫”,气温上升缓慢,一直持续到10时左右。
下图示意扬州地区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16~17题。
16.大雾说明,扬州近地面()A.风力较大B.对流强烈C.垂直温差小D.空气湿度小17.大雾导致扬州气温上升缓慢的原因之一是()A.①强B.②弱C.③强D.④弱解析第16题,雾是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形成的,风力小、空气湿度大、对流弱、大气中粉尘等固体颗粒物多有利于雾的形成。
垂直温差小,大气对流弱,近地面气温较低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因此易形成雾。
第17题,大雾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升温慢,地面辐射弱,气温上升缓慢。
答案16.C17.A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19.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地球运动B.地球圈层结构C.水循环D.热力环流解析第18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环流。
图A符合,A对。
图B、图C没有形成环流,图D是逆时针方向环流,B、C、D错。
第19题,该实验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
主要模拟的是热力环流,D对。
不能模拟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水循环的原理,A、B、C错。
答案18.A19.D读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A.水汽输送B.下渗C.植物蒸腾D.蒸发21.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A.加大草地灌溉用水B.增加城市内涝发生C.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D.加剧热岛效应解析第20题,“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B对。
水汽输送主要是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上空,A错。
植物蒸腾、蒸发都是水汽上升,不能补给地下水,C、D错。
第21题,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C对。
将水引走,没有加大草地灌溉用水,A错。
将雨水收集起来,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发生,B错。
雨水利用系统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减轻热岛效应,D错。
答案20.B21.C读图“火山构造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上图中发生的地质作用属于()A.外力作用B.沉积作用C.内力作用D.侵蚀作用23.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解析第22题,上图中发生的地质作用是火山活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故选C。
第23题,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软流层,软流层处于上地幔的上部,所以岩浆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幔,故选B。
答案22.C23.B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A.冲积扇B.陡崖C.沙丘D.峡谷25.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解析第24题,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故A正确。
第2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为流水沉积作用,故选B。
答案24.A25.B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甲图所示。
乙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26~28题。
26.甲图获取淡水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27.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A.日出前后B.中午前后C.日落前后D.午夜前后28.推测目前此方法没有被世界各地用以建设海水淡化厂的最主要原因是()A.效率低B.破坏环境C.成本高D.技术不成熟解析第26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有海水的蒸发,有塑料薄膜上的降水,塑料薄膜上水的径流,没有水汽输送,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