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晚唐体:是宋初一个诗歌流派,以姚贾诗风为核心,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有清丽、质朴的风韵。

中兴四大诗人: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脱离现实、生硬槎桠的弊病,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江西诗社宗派图》其中将黄庭坚和在他诗风影响下的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特点是讲究用典,重视句法,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永嘉四灵:是指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因字均有“灵”而得名。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等,因书刊刻《江湖集》而得名。

它们的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

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特点是善于用景真实袒露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

他“以文为词”,善于塑造英雄形象,风格多样。

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这种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代表作家有王禹偁,他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西昆体:北宋初年由杨亿、钱惟演等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艺术上师法李商隐,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但往往堆砌辞藻而内容空泛诚斋体:杨万里自号诚斋,故创作的诗被称为“诚斋体”。

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但摆脱了它的弊病,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想象奇特但语言通俗浅近、风格活泼自然,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退隐石湖,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

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语言自然清新。

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

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讲唱一个长篇故事。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故其作世称“铁崖体”①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偏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

②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科范:元杂剧中术语,剧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剧本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简称科。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这四位元朝时期元杂剧作家前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仆《墙头马上》,郑光祖《傅女离魂》。

窦娥: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人物形象。

剧中通过“叱天骂地”之举和“三桩誓愿”的应验等剧情反映了她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却也因出身名门得时时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

这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红娘: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机智而主见,富有正义感。

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

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四大南戏: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它们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

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

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

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

又名“套曲”、“散套”。

话本:说话人的底本。

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

“话”:故事。

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诗词等。

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概括。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

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

后发展为明清传奇。

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填空1.宋初“香山派”师法的诗人是白居易_;林逋自称梅妻鹤子。

2.大小晏是晏殊,晏几道。

3.宋代的靖康之变事件将李清照人生分成两个时期,其词集的名称《漱玉集》;“词别是一家”是她的《词论》一文中著名的观点。

4.苏黄是苏轼,黄庭坚。

5.苏门四学士长于词者秦观,长于诗者黄庭坚。

6.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7.元好问是金代重要诗人,其以“诗”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论诗绝句。

8.元杂剧每一幕称折,南戏中则称出;南戏中动作提示语“介”,杂剧为科。

9.元早期杂剧家中本色派的代表是关汉卿,文采派的代表是王实甫。

10.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莺莺传》,经金代董解元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11.元末四大南戏有《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

12.柳永的词集《乐章集》,秦观的词集《淮海词》,周邦彦的词集《清真集》。

13.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

辛弃疾的词集,《稼轩长短记》。

14.晏殊的词集《珠玉集》。

欧阳修的词集《六一词》。

贺铸的词集《东山词》。

李清照的词集《漱玉集》。

15.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

杨万里的诗集《诚斋集》。

范成大的诗集《石湖居士诗集》。

16.《明妃曲》的作者王安石;《荔枝叹》的作者苏轼。

17.《后催租行》的作者范成大;《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论诗绝句》的作者元好问。

18.《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秋声赋》的作者欧阳修;《六国论》的作者苏洵。

19.《留侯论》的作者苏轼;《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苏辙。

20.《金石录后序》的作者李清照;《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

21.因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而产生的词牌《念奴娇》的别名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

22.窦娥的三桩誓愿是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3.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

2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5.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

26.纪君祥的代表作《赵氏孤儿》;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高明的代表作《琵琶记》。

27.辛派词人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28.姜派词人有吴文英、张炎 _等。

29.《梧桐雨》杂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唐明皇、杨贵妃;《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王昭君。

30.《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离魂记》;《琵琶记》中的女主角是赵五娘。

31.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沧浪诗话》。

名句填充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

2._春风又绿江南岸_,明月何时照我还。

3.欲把西湖比西子,_淡妆浓抹总相宜。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2.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1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理解就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一首展开赏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抒情特色1借景抒情,“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寒蝉”即秋蝉,用“寒”比用“秋”更具感伤意味。

蝉鸣无所谓凄切,因离人心情悲伤,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此是移情之法。

2借描写抒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

3.借想象抒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推想。

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

酒是用来消愁的,酒醒愁复来。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豪旷超逸风格分析雨道中不狼狈而窜,斜照相迎也是预料中事。

通过对生活小事的描绘,表达出诗人不计得失、一切听任自然的超旷哲学。

这是一种类似于禅宗之“悟”的思想境界,说明苏轼在抵御外界困扰时,常常是通过调整内心、升华自我来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