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价房政策的弊端
目前,对“限价房”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广义角度来讲,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都实行政府指导定价。
属限价住宅同一范畴。
但其正式提出根源于“国六条”。
是一个原则性调控政策,其指出,“土地供应应在限套型、限房价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被称之为“限价商品房”(简称“限价房”),其政策核心可以概括为“双限双竞”。
然而如今,限价房并未向管理层希望的那样调节市场,反而屡被市场开玩笑。
从广州推出第一幅限价房地块至今整三年,限价房并未在市场上真正发挥其作用。
除了使部分人群从中获益之外,无论广州还是北京,其限价房项目的出售时机都在2008年楼市进入下行通道之时,此一尴尬。
广州第一个限价房项目在交房时遭遇业主投诉质量问题,因此闹上法庭,包括北京最近出现的限价房出租事件,是为限价房的尴尬之二。
以上均是由本身制度上的缺陷暴露出的弊端所致的,这是不容质疑的。
首先.限价房本身属性的模糊定位。
限价房既有土地拍卖、商品房的属性,又有价格限制、购买准入限制的计划经济特色,同时还有保障房性质,要很好地权衡上述几个属性并不容易。
保利西子湾所面临的退房风波是偶然中的必然,是行政思维和市场规律在限价房这个载体上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展现。
可以预见,如果限价房依然被推行,那么相关政策调整落后市场形势的情况依然会重现,政府工作效率和市场配置效率将双双降低。
因此,如果无法给予限价房更为明确的定位,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那么限价房的最终命运只能是“隐退”。
模糊的定位只能带来更加模糊的市场作用。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住房保障工作要更加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的商品房更加体现市场竞争原则,两者的界限应更加明晰,这样既可以保护市场经济不受行政权力的肆意干涉,也可以确保住房民生不发生大问题。
其次.速成公共资源的多重耗费。
在各级政府看来,限价房属于保障性住房,因此限价房的提供也就理所当然地就被纳入了政府责任的范围。
政府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限价房究竟要限多少价,限价的依据是什么?于是政府就要与开发商展开博弈,从有关方面得到的数据是,大多数城市的政府将限价房的价格比照市场价格的70%—80%来定价。
但这其中楼层不同、户型不同、朝向不同,要不要有不同的限价,政府显然没有精力和能力与开发商逐一谈判。
这是公共资源的第一次耗费。
接下来,政府要求开发商按照低于市场 20—30%的价格销售限价房,但开发商是不会甘愿吃亏的,要么与政府讨价还价得到某种弥补,比如“双限”中将地价限得更低一些,要么就在建筑过程中从房屋质量上找回补偿。
这是公共资源的第二次耗费。
限价房的困难还在于,政府不但要确定限价房购买对象,还必须在庞大的社会人群中按照事先确定的条件将可以购买限价房的人找出来。
于是政府又要与消费者展开博弈,这已经是公共资源的第三次耗费了。
到此还并未结束,限价房的退出以及日后的管理都要动用公共资源,如此计算下来,限价房所耗费的资源并不算少,其成本也并不算低。
工程管理0701
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