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农村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农村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农村人口市民化
作者:易宪容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4期
命题三:农民变市民的重要性及解决之道
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

单纯的城市版图扩张绝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展。

而近期,城镇化更被决策层赋予了新的内涵。

也就是说,无论是2013 年还是未来几年,政府都会把城镇化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之动力。

并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

或如有人所说,城镇化将是未来经济发展之红利。

农民变市民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之重心及经济增长之动力,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对的,也与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合拍。

笔者认为,政府还应把“城镇化” 推进一步,使之变为“城市化”。

也就是说,我们“城镇化”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农民走出来到离农村不远的乡镇居住,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产业的转型,同时完善乡镇城市服务功能。

此外,就当前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不仅城乡之间存在严重差距,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对把城市化的发展仅是限制在“镇”上,根本就无法满足中国现实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只有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化”才能使传统的农村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及融合,并满足现代中国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要求,才能让农民真正进入城市,让农民人口真正地市民化。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城市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并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城市社会化的转化。

如果没有让农民进城并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并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那么这种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比如,尽管当前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在城市没有根基,没有所必需的住房、城市身份、平等就业与教育机会等,只能从事最低收入工作等。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1.3%,但按户籍人口仅约为35%。

两种人口统计相差16.3%,或者说有1.8 亿农民没有进城。

正如不少研究者指出,当前中国的这种城市化只是“伪城市化”,农民进城也只是“过客”,而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可见,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

这种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反映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扩张,景观、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新的城市环境的形成。

在这种过程
中,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并在这种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同时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周边扩散,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与地理环境等。

也就是说,如果城镇化不能让农村人口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仅是建筑更多的钢筋水泥空盒,那么这种城镇化不仅是伪城镇化,也不可能成经济增长之动力,是不可持续的。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十分有新意的提法,是目前所提倡的有质量的城镇化。

如果这样,这种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因为农民进城,不仅需要提供大量的基本居住条件或住房,而且会完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消费与收入水平,真正改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里,不仅会生发出大量的农村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够让进城后的农民各种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就业机会增加。

国内城市就能够在这个过程扩张与发展,它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巨大消费的新增长点。

如果农民进城享有平等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如果农民收入水平全面提升,只要现有的农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当前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会涌现一个巨大的消费需求,至少要让中国GDP 增长要翻一倍以上。

同时,在这种城镇化过程中,也是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使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的节点。

因为,农民进城就可让农民土地重新集约流动与经营,中国现代新农业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现实。

可以说,只有实现了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

单纯的城市扩张绝不是新型城镇化
最近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与信息蜂拥而来。

这些讨论的重点都放在城镇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放在农民进入城市住房需求增长、城市化将培养6 亿中产阶层的消费等方面。

这种对城镇化的理解,与最近中央所强调的城镇化的含义有较大偏离。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基本上都把“城镇化”看作是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

而这种城镇化更多的是城市版图的扩张(比如城市群的出现)、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住房需求成长等。

可以说,这仅是对早几年城镇化的理解与延伸。

如果说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是所谓的城市版图的扩张,那么这种“城镇化”要走多远是不确定的。

就当前全国所掀起城镇化进入“炒版图”概念的现象来看,实际上与中央政府所提倡的有质量的城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城镇化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即“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其中包括构建科
学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核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但实际上,当前各地方及政府职能部门所强调的城镇化与有质量的城镇化是不同的。

比如,当前国家部门所强调的打造新的城市群,地方政府所提出加快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要求建筑业总产值如何突破、提倡打破行政区约束进行跨地区资源配置及打造地方特色的城镇群建设等,基本上仍然是在前十年的城市发展思路走。

即这种城镇化仅是强调城市扩张,并以此扩张来带动整个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及带动相关产业成长与繁荣。

虽然这样的城镇化可把生态文明融入到城镇化过程,建设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住宅,但是,这仅是在旧有的思路加上一个技术性的建筑标准,而这些内容只要相关部门颁布一个新的建筑标准,并没有真正把握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核心。

总之,有质量的城镇化最为核心的应该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要让农民进城。

而要让农民进城,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非就城市空间的扩张上,而应该对中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制度等进行改革,以便为农民转换成为市民创造条件。

只有这样,农民才能进城,才能让有质量的城镇化得以实现。

否则,中国城镇化仅是“炒版图”概念,既无法发展繁荣,也不可持续。

(原载于《投资北京》杂志,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