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
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2.《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3.《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4.《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河北大学199725.《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项目报告/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试卷成绩为70%,平时成绩为30%。
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概况。
(二)知识点提示先秦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各阶段情况。
(三)教学内容1.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
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2.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起源于劳动。
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
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
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
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四)思考题先秦社会历史状况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教学要求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二)知识点提示上古文学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1.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2.原始歌谣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
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二节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的解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更体现了他们争取生存的不屈精神和不懈努力。
2.《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
(二)具有未经雕琢,犹如璞玉一般的原始性。
3.中国神话的分类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三种类型:(一)创世神话。
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人的出现、太阳、月亮、星辰的安排运行等神话。
包括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
(二)英雄神话。
包括英雄的诞生、文化的创造、工具的创造、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神话。
包括羿射十日、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
(三)祖先及部族神话。
包括图腾神话、神的诞生神话、部族神谱构成以及部族神斗争的神话。
包括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等。
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散亡原因:上古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在流传过程中被史家和思想家有意无意地删削和改造,成为信史——历史化了。
演化:被道教改造,发展为仙话;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思想上,上古神话是植根于先民的劳动与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对我国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艺术上,上古神话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世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
另外,在创作方法上,神话在提供肖像模式的同时,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某些故事类型。
(四)思考题1.神话对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一)教学要求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二)知识点提示《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蕴涵的文化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
国风是指15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2.《诗经》的作者、收集、编定和流传《诗经》作者多不可考。
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定者是太师。
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
今存仅“毛诗”一家。
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大体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讲解分析《大雅·生民》:细致入微的铺叙手法,富有传奇色彩。
2.农事诗这里所说的农事诗主要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一般根据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又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
《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
《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3.燕飨诗燕飨诗则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
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中唯一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一组诗歌。
它们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周代燕飨活动的场面,而且表现出燕飨活动中那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具有独特的风格。
讲解分析《小雅·鹿鸣》4.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5.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
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