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非洲练习题1、(2012重庆文综5—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回答5-7题。
(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流向和成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德班地处非洲东岸,沿岸附近有厄加勒斯暖流自北向南流经,该洋流是南赤道暖流受非洲大陆的阻挡后向南偏转而形成,因此该洋流的流向主要受控于陆地阻挡。
(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碳排放量的成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含碳物质,南非是非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工矿业发达,人均收入高,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均碳排放量高,故A项正确;人口数量大与人均碳排放量高低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森林覆盖率高,会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人均碳排放量较低,故C项错误;石油资源丰富与人均碳排放量高低没有关系,只有石油消耗量大,才会导致碳排放量高,故D项错误。
(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斩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3).[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地面的影响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气温降低,故A项错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被称为大气逆辐射,也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该作用越强,全球温室效应越显著,故B项正确;大气温度升高,是因为吸收地面辐射,吸收得多,返还给地面的辐射也多,才会增强温室效应;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非常少,故C项错误;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大气热量散失加剧,地面温度降低,故D项错误。
2、(2012四川文综)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3~5题(1).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1).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及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
由图中经纬度及图的轮廓可知,该国为蒙古国,年降水量偏少,大部分地区在100mm~300mm 之间,故水资源的多少是影响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因素,相比而言丙城市年降水量偏多,且临近河流,故丙城市最符合题意。
(2).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才去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2).D[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由蒙古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知,该国深居内陆,降水少,其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然后再结合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D.降水量稀少切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呈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3).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蒙古国的区域特征。
内陆国是指没有临海的国家,并不是河流稀少、有内流河就是内陆国,如我国的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但我国不属于内陆国,故A项错误;蒙古国中东部地形主要是高原,不是平原,故B项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温带地区冬季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英国位于温带地区,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故C项错误;由图可知D项描述正确。
3、(2011山东文综,2)表1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
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B.印度、泰国、中国、日本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D.中国、日本、印度、泰国【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表格的判读分析能力及亚洲四国区域特征的掌握。
中国、泰国、印度、日本四国中,印度耕地面积最大,日本耕地面积最小;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日本精耕细作,单产水平最高,我国近年一直致力于农业科技发展,单产水平也较高,近年水稻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4、(2011,上海地理,12—14)亚洲某地,位于45°E、20°N,该地所在国家有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1).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疏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两条纬线为北回归线(图中虚线)、北纬30°,从左向右(自西向东)三条经线分别为东经60°、东经90°、东经120°,所以某地45°E、20°N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中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C项正确。
(2).该地再世界文化圈中属于、A.伊斯兰文化圈 B.南亚文化圈 C.东南亚文化圈 D.非洲文化圈【答案】:A【解析】考查西亚(中东)伊斯兰文化圈(3).该地所属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是A.茶叶 B.锡矿 C.石油 D.咖啡【答案】:C【解析】考查沙特石油经济。
5、(2011.重庆文综,6—8)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B.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D.叶面宽大多气孔(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A.干流流速缓慢B.峡谷险滩广布C.支流短小急促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4)图中20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性质C.距海远近D.地形差异【答案】(1)A、(2)B、(3)A、(4)B【解析】2选B,3选B。
第2题,由于该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在干旱时期典型树种的特征就是要耐旱性突出,其根系比较发达,叶面比较小,气孔少,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因此其叶质坚硬,树皮厚。
第4题,根据题意,同是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纬度位置相同,都临海,因而A、C两项错误;结合图例可以看出非洲大陆高原直逼海岸,地形影响不大;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洋流的不同导致了景观的差异。
6、(2010北京卷)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1).乍得湖流域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非洲乍得湖地处内陆,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
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盆地中央。
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
其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选项D正确。
其他选择枝据图4很容易判断是错误的。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流域面积缩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读能力。
难度容易。
【解题思路】由题图,尤其是图4中的上图,很容易根据图中标注的不同时期的湖岸线的变化及湖泊所在流域情况,该湖泊所在流域几乎没有变化,而变化的只是湖泊实际蓄水水域范围,显然选项A错误。
而据图示的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判断选项B正确。
从图示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选项C错误。
从题图看出,从1963-2001年间,水体最深地区都是在湖泊的东南,所以判断出该湖底是西北高东南低,选项D错误。
7、(2009山东卷)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 B.热量C.地形 D.土壤(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 D.土壤【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以热量为基础。
2. 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是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
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1.B 2.C8、(09宁夏、辽宁)下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10~11题。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成因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热量丰富②光照充足③地势平坦④水源丰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2011·江苏卷地理)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解析】选A。
影响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纬度和相对高度,地理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二、综合题1.(2010福建卷)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36分)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l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材料二: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
下表表示V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8分)(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10分)(3)简述在N国推广高产水稻种植将面临的限制性因索。
(8分)(4)根据古马里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