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综述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
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1 土地评价概述1.1 土地评价定义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
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
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
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
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它不仅涉及气候要素的生产潜力,而且也包括土壤生产潜力及其他要素的生产潜力。
但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候和土壤。
所以,土地潜力评价主要集中在气候和土壤要素的评价。
气候潜力评价和土壤潜力评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但他们都带有某些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
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和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应性,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国内:土地评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土地资源在夏禹已作为财产进行调查统计。
句《禹贡》记载,把当时全国僵域划分为九州;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人民评价土地资源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土地评价工作始于1951年,财政部组织的查田定产工作;中国教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调查;20世纪80年代出,参照《土地评价纲要》,结合中国实际,拟定了《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这一系统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迅速发展。
2.3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一种评价,它是以特定土地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的资源调查和遥感数据的获取,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的土地评价过渡到针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进一步深化。
评价工作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许多国家都发展了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采用了不同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因此也很有必要通过国际讨论来达成规范形式。
1972年10月在荷兰瓦赫宁根举行了国际专家会议,冰雨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之后又组织了农业生态区计划的研究,提供了确定世界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新途径,是一种综合探究农业规划和发展的方法。
2.4 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国外:20世纪80年代,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向着综合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
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1983~1986年,《土地评价纲要》针对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不同的土地类型,详细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特性;1993年,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1997年8月,在荷兰召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也陆续开展了土地潜力评价研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做法。
例如,在评价中大多注重于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潜力的高低,据此划分土地潜力等级。
有以下三种评价系统: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价、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概念评价某一特定土壤的质量是由该土壤的固有属性、预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管理目的决定的。
目前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多,人们普遍认为土壤质量是不能直接测定的指标,需要通过测定不同的土壤性状来反映土壤质量,所以评价土壤质量必须借助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土壤质量研究的焦点是哪些土壤性质应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对土壤功能变化最敏感的土壤性质和过程,众多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组成最小数据集(MinimumData Set) ,用来间接的评价土壤功能。
土壤质量不可能由单一的指标表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必须由足够的代表土壤化学、生物和物理性质和过程的复杂指标组成。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由满足主要管理目标的土壤功能决定的。
土地质量指标(LQIs, LandQualityIndicators) ,描述土地质量及其相关的人类活动,描述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人类行为。
“压力- 状态-响应(P- S- R, Pressure- State- Response)”模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按照P- S- 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可分为三组:压力指标(Pressure Indicators)描述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状态指标(State Indicators)指的是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响应指标(Response Indi2cators)描述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土地压力、土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作出的响应。
就土地状态指标而言,一般认为土壤质量是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状态指标之一,应该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质量三个方面,强调土壤恢复性(Resilence)和抵抗性(Resistance)在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
4 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单元是土地自然性状相对一致的独立土地单位,是土地质量评价和级别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在图上表现为一定大小的图斑。
划分的目的是客观地反映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同一评价单元内应具有一致的土地基本属性,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
4.1 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陈加兵对福建沙县的水稻土进行质量评价时,采用自然地块为评价单元。
朱海燕研究的江汉平原后湖农场,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且地形平坦,各村内部土地差异不大,因此以村作为评价单元。
4.2 多图叠加生成的综合图件图斑为评价单元多图叠加后的评价底图的属性数据表中包括所有评价因子的相关数据,图斑包含信息较多,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
石常蕴将苏州市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农业地貌图叠加,用叠加得到的图层的图斑作最小评价单元。
周生录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到土壤类型底图上,以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基础,然后对内部地形分异明显的图斑,采用地形局部套和的办法进一步细分后,得到最终评价单元图。
聂庆华在对农田进行质量评价时,对县域和乡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评价单元。
县域采用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壤一地貌复合单元。
乡域采用地块单元,在地块上叠加土种、小地形等要素。
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
4.3 按土地类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划分张献忠研究的项目区内,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质量比较均匀,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质量差异较大,所以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本评价单元。
这种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田块分布一致,便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基层生产单元的应用。
但当一个评价单元中含有多个土地类型时,土地质量选取较困难,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4.4 以土壤类型划分评价单元该方法能精确反映土壤状况。
但由于这种评价单元在地面上往往缺乏明显的限制,常与地面的地块边界及行政边界不一致,所以应用较少。
4.5 其他划分方法田淑敏采用基于栅格的划分方法对研究区域逐点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004001个25 mx25 m的栅格,以每个栅格作为1个基本评价单元,按栅格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便于图形的空间叠加和模型运算,相对降低了人的主观性。
包继祥研究的黄土沟壑区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没有明显的地块界限,所以按地貌部位划分单元。
董保健选取江津县北部低山丘陵区中能代表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典型地段,划分出不同类型区的土壤组合类型,以土壤组合作为评价单元。
5 评价方法土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已有大量的研究。
在土地质量评价因素选择的基础上,以前常用试验方法或主观经验方法,现多采应用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及先进的3s 技术,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精度。
5.1 主成分分析法(PCA)PCA法适于评价指标多,且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的情况。
陈加兵利用PCA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沙县水稻土进行评价时,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得分排列肥力等级,再以各土类的主成分得分作为评价其肥力的新指标,以欧氏距离作为水稻土肥力差异大小,经过系统聚类将其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3类;分析了各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利用和改良的设想和基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