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方法、类型进行论述,提出展望,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依据方法类型展望
土地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以及掌握它们动态变化信息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持续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
一、土地资源评价依据
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土地都分布于一定的地球空间,对土地上部生长的生物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自然因素首先是气候。
因为气候中的光、温热、降水量等要素,可以决定生物组合的类别。
气候对土地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它支配农作物的熟制和产量,也就是决定了生物潜能的转化能力。
2、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任何类别的土地都分布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地势不同,相应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土体物质类型、生物的立地条件等都会有差异,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的适宜陛。
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实际上已构成了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划分依据。
3、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重要组成就是土壤及其下垫物质,包括风化壳、土壤母质和基岩。
就大农业而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主要由土壤所供给;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也主要靠土壤支撑和条件,可以说,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农业土地的核心。
人类的衣食住等物质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一个地区的富裕和贫困的分异,固然与当地的气候、水资源等条件有关,但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包括产量和质量)的差别,主要受制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质量。
对于非农土地的利用,也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性质有关。
4、土地经营管理的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第一,土地自身的障碍因素是决定对其改良难易的重要属性。
第二,土地分布位置的
差异性会带来经济效益的不同。
对于非农用地的评价,经济效益同样重要。
土地分布的相对位置和交通状况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大。
二、土地资源评价类型
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包括生态学、植物学、农学等,研究包括生物生产量的内部机制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土地生产潜力系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某种生物产品(如粮食、经济作物等)的内在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来表征。
它是反映土地质量高低重要指标,因而也就成为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及过程总体上看来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结合GIS软件并借助“机制法”来估算土地生产潜力。
2、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来进行等级评定。
土地评价类型,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应该是研究比较多的一种评价类型。
土地适宜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二是指土地利用方向之间的差异程度,即土地分别适宜于发展农、林、牧及其它地类方面的差异,表现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和宜灌溉等。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FAO于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而FAO在1993年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指出,土地适宜性评价,可称为土地利用规划阶段的“技术导向”,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备受重视。
3、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是在土壤质量评价划分的农业土壤组上,用经济指标来表示土地的质量。
通常以基数产量和基数费用的比较来反映土地质量的高低,是一种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法。
评价的结果按主要作物编制各经济单位和行政区的土地评价等级图和表。
此土地资源经济评价分析一般采用投入产出比较、毛利分析法(又称边际效益分析)等方法。
而毛利分析法只是适用于情况较简单(没有长期的贷款或改良工程)的经济适宜性评价。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根据一定评价指标对土地自然生产能力、土地生态环境及其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的定量评估。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土地持续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核心又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指标体系,多数情况下必须结合区域特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设计。
土地可持续评价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指标评价,即通过研究和筛选,选用对土地持续性敏感的多项指标,对指标进行度量和评价;另一种称为模型法评价,即评价者试图建立一种复杂精细的仿真模型,通过数理统计的计算来揭示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
三、土地资源评价方法
1、等级法
等级法是一种实用性强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即使在目前对土地、环境、作物之间相互作用不够清楚的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由于等级法简单实用,因而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优点是概况性较高,内涵丰富,评价结果反映了目前管理水平下的土地适宜性高低及其主要的限制因素,可预测在消除了所指出的限制因素之后,土地质量将会提高的程度。
等级法的缺点为由于概况性高,对各项限制因素的分级指标缺乏精密的界限,对土地各因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仔细的数量研究。
如果对地区性的评价因素、评价项目和指标不进行可行性研究而采取一般化的统一指标,会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降低其实用性。
2、参数法
世界各地应用的参数是以深入研究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掌握农作物与土地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为前提,要求有大量的所涉及因素的试验为依据,因此要求严格,工作量大,对因素参数定量化。
假如评价地区范围较小,土地类型简单,又积累大量试验研究资料,开展特定作物的土地评价,应用参数法可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能够提高土地评价结果的精度。
如果在缺乏详细的诸多因素试验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在土地类型复杂的地区,用参数法开展土地评价,其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
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而简单搬用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盲目地应用参数法,只会在表面给人以定量的精确假象,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更强、评价结果误差更大。
3、综合法
综观国内外的土地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定性为基础的等级法和以定量为基础的参数法,这两种方法又各有优缺点。
等级法是一种实用性强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但由于其概况性高,对各项限制因素的分级指标缺乏精密的界限,对土地各因素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细致的量的研究。
如果对地区性的评价因素、评价项目和指标不进行可行性研究而采取一般化的统一指标就会增加人为因素,从而降低实用性。
应用参数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在缺乏详细的诸多因素试验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在土地类型复杂的地区用参数法开展土地评价,其评价结果是人为因素影响更大,导致评价结果误差更大。
四、展望
①建立统一的标准及规范,达到信息共享与交流。
②在土地动态评价方面,要以主题数据库和地理信息为核心,运用多集成技术为数据的动态更新、决策支持提供更合理的判断,实现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
③在数据组织方面,应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面向对象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以满足数据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便于数据共享和并行处理。
④加强机理和智能模型以及对模型分类、使用条件和适应范围以及精度等的研究。
⑤加强从影响土地资源状况的多因子的系统综合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的研究。
今后土地资源评价就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按照土地资源评价原则,接合“3S”技术,因地制宜,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精确评价,为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