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这次统考试题做到了“全、新、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试题紧扣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知识的灵活性适度,题量和难度适中,且知识的覆盖面较广。
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
现在结合试题本身、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具体教学。
一、考试情况二、试题特点1、重视语文知识与技能学科目标的检测。
试题紧扣新课标,杜绝了语文考试试题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和偏题、怪题、难题的设置。
重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
2、关注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
这次五年级语文试题能做到"实"而"不死"。
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题目,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努力在有限的题目中拓宽学生的空间。
试卷整体保持稳定,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几方面都没有变化,其分值比例适中。
3、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
强调文化积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说明了文化积累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
4、作文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且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
三、答题分析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字音、字词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都是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是很容易的。
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
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
2、积累本题是选择和填空题,所考查的内容是本册要求背诵的内容,以及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学生大体情况较好,知识应用部分如歇后语的运用、公益广告、仿写句子,都比较灵活,这部分学生完成的也不错,部分同学失分的原因是字词的理解不准确以及仿写句子不恰当。
3、阅读试卷中有两篇阅读,其中有一篇是课内阅读,一篇是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主要是考察学生课文掌握情况;课外阅读,以理解作答的内容为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答卷情况来看,在老师平时的训练下,不少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在不断增强,能读懂原文,按要求作答,失分较少。
但还有一部分学困生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能力有限,致使对两个“捧”的理解不够透彻。
4、作文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几方面值得肯定:一是部分学生能结合提示要求来写;二是多数学生写作内容具体,层次表达清楚,语句通顺;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四是书写工整。
但部分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语言积累不多,平淡,缺乏表现力,语言表达不完整,有病句;还有一些学生的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楚。
四、改进措施1、狠抓字词教学不放松,巩固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
对于字音、字形的识记,要强化训练,狠抓落实,严格把关。
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确保学生书写规范、工整。
2、强化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从试卷反映来看,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缺乏,说明了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
需要加强训练。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我们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
课内的积累,主要是在诵读中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
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必须采取语言积累和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交流见闻、心得,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4、培养作文兴趣,加强写作训练小学生学语文,作文最棘手,很多学生不愿意提笔。
学生习作时常常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所以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留心生活,多读书,勤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多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好的作文。
同时,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比华丽的辞藻更为重要,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真情实感,只有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表达出来的情感才真实可信。
总之,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说心里的话,讲求一个“实”,即“真实”。
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二)本次检测,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
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
下面就试题的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等方面作出分析。
基本情况全县五年级应参考4414人,实参考4405人,参考率99.8%。
总均分85分,总及格率97.9%。
整体情况较为良好。
试题分析1、注重语文的双基看拼音写词语,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反映了学生对字的音、形、义的掌握情况;选词填空,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反映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程度;阅读与作文则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整个试题既突出了知识点的检测,又能恰当地整合,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
2、注重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大量实践表明,单靠几本教材学好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把认知的触角伸向更广远的空间,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淀。
试卷共分“能拼会写”、“遣词用句”、“文海拾贝”、“阅读理解”、“妙笔生花”五大部分。
全卷形式流畅有序,难易适中,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本色语文,绿色语文的特点,从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起笔,兼顾课外拓展,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同时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
如通过采用“我是小小书法家”、“我是出色调音师”等题型增大了考查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提高了对学生能力检测的力度。
作文大胆突破教材,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学生答题情况从整个卷面看,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部分学生掌握最好,习作部分次之,阅读部分失分最多。
下面对每道题的情况分析一下。
1、识字欠牢,写字不佳。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纵观试卷中的字词部分,尽管老师们已经重视,大部分同学掌握的比较好,但错别字现象仍是“顽疾”。
如:“咆哮”写成“咆啸”等;“和蔼”的“蔼”应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等;在写出相应的词语、古诗句、名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错别字,如“惊涛拍打岸滩”中的“滩”等,学生在阅读、习作中的错别字也是屡见不鲜。
2、积累欠丰,运用不活。
这次试卷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
从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对此引起了重视,可只重视死记硬背,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运用,不注重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并加以内化,例如第一大题中6小题中“时间如同__它能___。
侧重积累的部分掌握较好。
3、阅读欠透,能力不高。
纵观五年级的语文试卷以及数据统计,影响语文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就是阅读部分。
主要表现为:①理解词句的能力较差。
如:三题第一个阅读选择合适的词,学生不会比较词语的异同,选词不恰当。
②理解文段的能力偏低,对于开放性、多元性的试题的解答,情况更不容乐观。
如:三题文段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三题文段二中“有的能否去掉,为什么?”,要么不确切语意不明,要么啰嗦不够简练,更少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新颖的解答。
③个性感悟的能力欠缺。
如:三2题,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四题文段二6题“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老师?”,这些把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要么语句不通,恰如其分的答案不多。
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源在教师的日常教学。
如果平时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不是“教教材”,盲目做题,而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读中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个性欠缺,表达不畅。
这次作文分两部分,小作文5分,大作文25分。
试题关注儿童兴趣,贴近学生生活。
但学生的习作难尽人意。
①审题不细,偏离题意。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读题,理解不透,无从下笔。
偏离要求,把“未来的教室”写成“做梦”“假如……”②仿写众多,缺少个性。
多数同学的习作是仿照有关范文来写的,比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个性,更不用说创意了。
③语句不通,表述不清。
很多同学习作如同流水帐,言之无物,言之无序,“情不真,感不实”,其原因是作文练习薄弱,缺少方法指导。
④丢落题目,格式不对,标点乱用,错别字较多,乱勾乱画,各种情况参差不齐。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今后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求“实”、情感上求“真”,在语言形式上求“活”。
我们要在使学生乐于表达、勤于表达、善于表达上下功夫。
措施与建议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必须也要面对我们的不足,反思我们语文教学,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我们看到了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1、加强学习,明确目标。
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标的精髓,明确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
尤其是要把课标倡导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适应时代的需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能为考而教,急功近利。
2、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学好语文的根基。
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量,才能使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积累基础知识的范围、途径、方法等,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善于运用的习惯。
语文教学要防止“快餐化”倾向,只有返璞归真,夯实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强化方法,发展能力。
常言道“学贵有法,学贵得法。
”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领悟方法,掌握方法,运用方法;在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中,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感悟生活,注重实践。
树立大语文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悟生活。
要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在活动中,在体验中,感受语文的价值,语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