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今年来财政工作情况及明年财政工作思路一、2011年1-9月份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一)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39202万元,比序时进度超收8027万元,增长33.72%,位居全市第三名;区级财政收入完成65641万元,比序时进度超收503万元,增长24.88%,位居全市第九名,其中:区级工商税收完成60218万元,比序时进度短收2183万元,增长31.01%;农业两税完成3038万元,比序时进度超收2183万元, 增长122.08%;非税收入完成2385万元,比序时进度超收501万元, 下降54.42%。
今年来,我区财政收入总体比较理想,主要是钧石、鸿星尔克、文创、佰源、火炬等5家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税收高幅增长拉动的结果,特别是市区两级倾力扶持的钧石机构实现超常规跨越发展,1-8月税收累计入库4.8亿元,比上年增加3.63亿元,增长308%。
一般预算支出58319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67.3%(包括上年结转、省市专款),增长30.23%。
基金收入856万元;基金支出54882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支出54375万元,主要用于江南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及归还到期贷款。
(二)收支执行情况分析1、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但增长势头逐渐放缓今年1-6月份,我区财政收入保持较高增幅,但7月份以后财政总收入增幅呈逐月减缓趋势,至9月份财政总收入增长33.72%,比增幅最高的5月份回落30.07个百分点。
1-9月份财政总收入增幅分别为44.21%、44.1%、43.3%、42.08%、63.79%、49.83%、42.47%、40.07%、33.72%。
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铂阳精工大部分股份5月份转让给汉能集团后,6月份起纳税大幅减少。
二是融资困难制约企业发展。
很多中小企业租用生产经营场所,没有可抵押的固定资产,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资金周转紧张。
三是稳健货币政策和抑制房价上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投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税收减少; 四是中升、湖景、金利来、聚鑫、福隆、明光等房地产项目已基本收盘,今年只有盛世领墅、南丽鲤景湾两个新项目上市,预计第四季度房地业税收将持续下降。
2、财政资金调度紧张,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费因素较多,而增资、社会保障、支援灾区等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突出。
二是银行放贷条件提高,融资难度加大,可出让的土地有限,近期没有土地出让金可回收,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以及到期贷款应归还,财政资金调度非常紧张。
(三)全年收入预测根据1-9月份收入执行情况及我区的税源分析,预计全年可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收入任务,即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7.49亿元,比上年增收3.26亿元,增长26%;区级财政收入预计完成8.69亿元,比上年增收1.45亿元,增长22%。
二、1-9月份财政主要工作及成效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大力支持财源建设,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监督,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增长,财政支出比较平稳,保证各行政事业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的需要。
(一)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强化税收信息共享和税源监控,及时掌握新办企业、新增税源情况,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二是配合税务部门继续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税种的跟踪管理;建立重点企业、龙头企业税收入库台账,对全区516家年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序时比对;加强对新办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税收入库的跟踪反馈,及时催收应缴税收;积极开展税收专项治理工作,努力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1-9月份税性收入入库13.6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98.27%,增长33.64%。
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除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规范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非税收入入库0.24亿元。
(二)财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1-8月份入驻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企业达到430户,纳税8.78亿元,增长114%。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框架基本形成,拨付扶持文化创意产业资金近500万元,通过盘活古城闲置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和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基本形成。
三是南环路汽车市场初具规模,16家规模较大汽车销售企业1-8月纳税2722万元, 增长45.78%。
其中宾联雷克萨斯纳税1250万元, 增长113.94%。
四是高新企业发展较快,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500万元,支持企业研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纳税6.4亿元,增长186%。
五是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明显,拨付扶持企业发展资金4000多万元。
10家总部企业1-8月纳税1.62亿元,增长51.31%;32家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迅猛发展,成为我区税收增长的主力军,纳税7.86亿元,增长136%。
预计全年税收超5亿元企业1家; 超亿元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2家; 超3千万元企业8家,比上年增加2家; 超千万元企业31家,比上年增加8家。
(三)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截至9月份,一般预算支出5.83亿元,比增30.32%。
一是年初预算安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的原则,在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财力重点向教育、卫生、社保、公共安全等领域倾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60%以上。
二是着重保建设。
拨付土地出让金5.44亿元, 支持安置小区(延陵、后坑、锦美、新塘、泉三)、商贸物流中心、温陵商贸中心、汽车汽配城、池峰路二期、龙头山片区改造、站前大桥等项目建设。
三是多渠道筹融资29080万元(归还旧贷款66250万元,增加新贷款37170万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一方面以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为融资主体,整合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拓新的融资平台,积极争取新的融资。
另一方面加强银政沟通协作,积极争取银监局、金融机构对我区的支持,增加信贷投放规模。
尽量争取多融资,保证重点建设资金的需要。
(四)资金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一是优化资金拨付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进一步简化国库集中支付环节设置,实现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的高效、安全运转。
二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出租和处置的管理。
三是加强与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沟通与配合,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加强对教育、支农、社保、国债等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第四季度工作重点从目前收入走势看,今年财政收入将呈前高后低态势,后几个月收支矛盾将更突出。
一要全力以赴抓收入。
财税部门要紧密配合,全力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市下达全年增长26%的收入任务。
各街道办事处也要高度重视收入工作,咬定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组织收入力度,1-9月份收入进度完成好的,要继续努力,力争多收超收;没完成序时进度的,要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赶上序时进度。
二要将9月19日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的筹融资方案分解下达给各责任单位,并敦促相关单位完备融资基础材料,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缓解财政资金运转困难。
三要协调市财政局,尽快办理已上缴未回拨2000多万元土地出让金的批拨手续。
四要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的规定,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努力实现全年预算内财政收支平衡。
四、2012年工作思路目前,宏观发展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经济复苏出现放缓趋势。
预计明年财政工作减收增支的压力更大,财政资金运转将更加艰难。
为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跟进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做强做优财源基础,完善征管措施,科学安排预算,提高理财绩效,保障民生投入,支持项目建设。
(一)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一要支持江南新区建设,营造良好发展平台。
要加大力度支持江南新区道路、地下管网、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二要支持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增强税源基础。
要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别是光伏制造业要给予倾斜投入,促进我区新兴支柱产业的较快增长。
三要支持打造龙头企业,提升税源质量。
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发挥财政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引导产业优化升级和优质企业入驻。
四要支持做大现代服务业,拓展税源基础。
要大力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二)全面强化财政增收措施。
一要完善税收征管措施。
健全税源监控体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监控,掌握税源变化动态,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改进完善征管措施,把着力点放在精细化管理上,加强巡管,堵漏增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要帮扶企业化解难题。
要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竭尽所能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我区企业良性发展。
三要加强收入执行分析,时刻关注经济运行、财政收入走势,按月检查分析各征收单位、各街道、各纳税大户收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要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促进执收执罚更加公开、公平、公正,杜绝缓征、免征和乱收费行为发生。
(三)科学管理优化支出结构。
一要保证人员工资发放和行政事业机构正常运转。
二要重点支持民生项目投入,切实保证教育、农业、科技、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支出需要。
三要进一步细化支出项目管理、明确支出管理标准、严格支出管理程序、规范支出管理制度,使财政资金配置更加科学、运行更加安全、使用更加高效。
四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要求的通知》,从严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场所;加强公务购车、公务接待、公款出国(境)、会议经费、节日庆典及机构运行经费等的预算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牢记“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
(四)深化改革提高管理绩效。
一要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严格按照省市财政部门的要求和国库集中支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扩大试点单位,实现对财政资金全方位、全流程动态监管。
二要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采购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采购效益。
三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要从严控制建设成本,督促和指导建设项目业主单位,认真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健全内控制度,执行规定标准,从严控制建设成本。
五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加强与监察、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构建财政监督、投资评审、绩效评估业务支撑平台,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