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正反比例教案

小学数学正反比例教案

小学数学正反比例教案【篇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设计(教案)】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1、变化的量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学习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二、合作交流: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三、汇报点评: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归纳总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

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完成课本40页第1--3题五、拓展延伸: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设计:变化的量()随着()变化而变化。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系,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教学效果好。

2、正比例正比例(一)学习目标: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导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

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自学感悟:完成课本43页第4题仔细观察: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合作交流:结合两个实例,四人小组内说一说: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邮票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数量的比值相同。

四、汇报点评:正比例的量的特征: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正比例关系:y/x =k(一定)五、巩固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六、拓展延伸:知识巧记正比例,好脾气,两量相关要谨记。

同扩同缩好兄弟,比值永远不变异。

板书设计:正比例=k(一定)导学反思:分析比较,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

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正比例(二)学习目标 :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yx【篇二: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案】小学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教案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时间为30秒。

(学生游戏,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4、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两个量?观察这两种量的变化,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5、学生汇报,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二、合作交流,建构模型 1、出示以下两个表格:表2:乙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2、分组讨论:(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点: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表1中甲车的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表2中乙车的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

4、教师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5、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上面例子中甲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乙车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6、小组尝试:判断下面的每张表格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1)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3)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如下表。

7、字母关系式教师提问:如果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y/x=k(一定) 8、教学例3(小组讨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三、汇报交流,总结归纳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四、拓展应用,形成技能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②每人树植棵数一定,参加植树人数和植树总棵数。

③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④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⑤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2、a和b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① a+b=12 ② a/b=5 ③ ab= 9 ④ a-b=3.8 ⑤ b=7a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游戏导入—建构模型—总结归纳—形成技能”四个步骤,从学生们熟悉的游戏导入,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路程随经过时间的长短而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最后归纳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大量的练习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魅力,并能够正确判定两个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的量。

【篇三: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39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量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发现两种相关联系的量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比和比例的意义;已学过的等量关系式2、原型:水的体积是随着高度变化的实验。

3、探究的问题:①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②如何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六、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几个等量关系式吗?这些等量关系式还有哪些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规律。

(二)探究与解决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设计“具体—归纳—演绎”三个环节。

1、具体⑴操作演示演示例1研究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随高度变化的实验:水的高度每增加2㎝,体积就增加50㎝2。

让学生计算出每组数据相对应的底面积,将数据填再课本中的表格中。

⑵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引发学生思考:①水的体积与高度有关系吗?②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③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质疑、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明确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关系: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水的体积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都相等,这比值也就是水的底面积,写成关系式体积底面积(一定)高⑶补充事例再让学生研究一对其他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如路程和时间。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相等,即速度,写成关路程系式就是 =速度(一定)时间2、归纳⑴启发学生思考:依据上面的例子和分析,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充分说一说,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概括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式y(一定),让学生说出x、y、k在上两个例子中分别表示什么?x然后追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3、演绎⑴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⑵教学例2,先由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使学生发现,利用正比例图像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三)训练与应用1、完成“做一做”,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