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点天气:一个地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天气:变化快,期短。
气候:变化慢,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用途?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古代气象: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
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平流层)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臭氧的作用:1.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3.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km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气候变暖原因:1、二氧化碳排放(化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气、油等)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3、畜牧业(牛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
气候变暖的后果1.影响全球水分平衡,引发极端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寒潮、热浪、暴雨、龙卷风等。
2.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威胁海岛或沿海地区;3.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发生变化;4.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气候谈判的目的和实质: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率,避免灾难性结果的出现。
对流层特点:(12km以下)在赤道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约18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2千米,极地地区约8千米。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递减率Γ为6.5℃/km气温垂直递减率Γ:高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气温降低的度数。
2.对流层中的垂直运动显著。
3.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4.云雾降水均发生在此层5.受地表影响最强烈,空气属性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平流层特点:(12km—55km)1) 25km以下温度递减率接近零,25km左右温度随高度明显增加。
每公里升温2°C。
最高达到-3°C。
(臭氧的作用)2) 平流层气流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3) 水汽极少,颗粒物极少,能见度极好。
4) 大气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能长期存在。
温室气体:如果地球围不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的话,地球表面的温度大约是-19℃;但实际观测到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15℃,远高于辐射平衡温度,这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存在使地球表面的平衡的温度升高了。
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透明的,而对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不太透明,其性质如同温室的玻璃一样。
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把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H₂O(水汽),CO2,CH4,N2O,CFCs。
大气在垂直向自下而上分为几层?各层中温度如变化?1)对流层:温度垂直直减,因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2)平流层:逆温现象,臭氧加热作用;3)中间层:该层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4)热层:逆温现象,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5)散逸层:逆温现象,大气分子是因为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被加热。
臭氧主要分布在哪一层次:平流层。
平流层中紫外线很强,且有一定量的氧气和氧原子存在,这些条件正是臭氧形成所必须的。
1. 逆温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即逆温层。
2. 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表征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透射辐射与入射辐射之比。
3.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4.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1.5亿公里)上,大气上界(2000km)垂直于太线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黑体辐射的四定律:普朗克、基尔霍夫、斯蒂芬-波尔兹曼、维恩位移大气辐射的作用:温室效应原因: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2.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地面失热不至于过多,同时又向地面放射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的温室效应,使近地面的平均温度提高了38°C。
1)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2)地面增暖后放出长波辐射;3)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4)大气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大气辐射的作用:阳伞效应大气中的微尘和气溶胶(大气污染物)颗粒,犹如一把遮阳伞,遮挡了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减弱了到达地面的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与温室效应同时存在,但这种降温作用<<增温作用。
天空呈蔚蓝的原因:这是因为太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
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影响气温的因素:维度海陆分布洋流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云量和反照率海陆加热/冷却速率为不同:1.比热:海水>陆地(4.2 x 10³vs. 0.84 x 10³)2.流动性:海洋的流动性高,其温度的年变化率可以传导至200-600米深的区域;土壤深度10厘米以下,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很小;3.透明度:辐射只能被陆地表面吸收,而光线可以照射到数米深的水中;4.蒸发过程:海水蒸发吸热,带走大量的热量,使得用于加热的能量减少了;陆地蒸发作用很小。
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稀疏则温差小;冬密夏疏陆地密集,海洋稀疏。
温带密集,热带稀疏。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
空气与外界热量交换的式:1)辐射:星体(太阳、地球、月亮)热量交换的重要式;2)传导:物体部,热量通过分子碰撞传递(如土壤);3)流体运动:平流、对流、湍流时产生热量交换;4)潜热交换:水的三态变化引发的热量交换。
空气上升运动可视为绝热运动的原因:1)空气导热率小,且气块上升与下降的速度很快,使得空气块与环境空气的能量交换(记为A)远远小于气块能的变化(记为B)。
2)A的数量级很小,变化太快,目前无法测量。
3)假设A≈0, 只测量主成分B,可以简化研究过程,便于进行相关计算。
干绝热(γd)/湿绝热(γm)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γm的围为0.38-0.93˚C/100 γ指的是气温垂直梯度,是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代表环境空气,是外部系统;后两者是部系统,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说明:饱和的湿空气随着几高度的抬升,会出现凝结潜热释放,从而缓和降温的趋势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随纬度变化规律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具体来说,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0-20℃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9℃,极圈气温日较差为3-4℃。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具体来说,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仅1℃左右,中纬地区20℃左右,高纬度地区可达40-50℃。
逆温: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辐射逆温;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湍流逆温;冷暖空气正交形成平流逆温;空气层下沉形成下沉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在铅直向上的稳定程度1)活动积温是指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之和;2)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与同一时段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积温。
相同点:都属于积温指标;不同点:二者是不同的积温类型。
冷积温:一般以冬季或冬春季节低于0度的温度值或低于0度的天数累积加得到。
冷积温=负积温,因此积温也可能是负值。
地表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及其原因:1)辐射能转换为热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最高温出现的时间是地面辐射差额为0时。
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热量积累并未达到最大值;午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地面热量仍在积累,温度逐渐上升;在13点左右,辐射收支相等,热量积累到最大值,此时地表温度最高。
相对湿度:1)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间的百分比,称为相对湿度。
2)水汽含量越高,相对湿度越大。
例如降水丰沛的(年均降雨量1107mm)比降水少的(500mm)相对湿度大的多(76% vs.49%)。
3)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
例如,撒哈拉沙漠夏季正午最高温达到58度,相对湿度只有2%。
大气冷却的四种式:1 ) 绝热冷却:气团上升,体积膨胀做功,自身降温;2 ) 辐射冷却:晴朗无风夜晚,近地面空气迅速降温;3 ) 平流冷却:暖湿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快速降温;4 ) 混合冷却:未饱和的冷气团混合后达到过饱和。
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是决定因素(一)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蒸发,开旷水域、雪面、冰面、潮湿、植被是蒸发基本条件。
(二)热源:蒸发吸热,蒸发过程中如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会逐渐冷却,汽压降低,蒸发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