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白天和晚上一般在做什么?
2、学生汇报,然后生生评价或师生评价同学们的活动时间是否合理。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2、启发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引导学生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四、结合实际,引发思考
1、出示中美两国小朋友打电话的情景图片。
教师讲述:小明有一个美国的小朋友叫做杰克。一天早晨,小明给杰克打电话,而当时美国已经是晚上了,杰克正在睡觉。
画出太阳下人的影子方向。
让学生通过画出太阳下人的影子方向,进一步感知太阳对地球上白天黑夜形成的影响。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本教学设计以《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为达到这一个重要的目标,本课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而且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设计中也有体现。学生感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活动的设计在难度上适当,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整节课学生的探究兴趣都较浓,在模拟实验中表现更突出,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通过拓展延伸到课外。
“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教学设计
卢淑慧钟带娣龙雁兴李慧贤卢秋婵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会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白天黑夜景象。
3、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4、初步激发研究地球运动的兴趣。
5、培养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1、知道白天和黑夜的形成与太阳及地球的自转有关。
2、会用简单方法画出太阳下的人影方向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初步学会根据自然事物的某些现象进行思考、提出问题。
2、通过科学的研究,感受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关注、研究地球运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演示实验:地球自转和白天黑夜的形成。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
1、感受科学的实验方法。
2、从演示实验中,初步感知:太阳能发光,地球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白天,没有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黑夜。
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白天和黑夜形成的原因,将学生从单纯的猜想中引导到用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感受科学的实验方法。
2、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
1、观赏日出日落现象,感受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
1、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地球和太阳这两个星体;知道地球上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2、激发学生对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现象产生探索兴趣,集中研究问题。
2、猜测
理论依据:
以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体验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
《白天、黑夜与太阳》是“自然世界”板块中的内容。通过研究白天、黑夜成因,以此了解、探索一些有关昼夜的知识;获取相关的科学方法;尝试科学地解释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激发学生关注、研究地球运动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意图
1、设置情境,引发思考。
1、(出示日出日落图片)
讲述:清晨,窗外小鸟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白天)。时间悄悄地在流逝,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天渐渐黑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晚上)。每一天,我们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白天过去,黑夜来临;黑夜过去,迎来黎明,白天和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交替着。
1、指导学生进行猜测。
2、肯定学生的猜测: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可能与太阳有关。
1、小组讨论:地球上的白天与黑夜可能与什么有关?
2、汇报讨论结果,得出初步结论。(可能与太阳有关)
打开学生的思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猜想。
3、演示实验
1、介绍实验材料:用地球仪充当地球,用手电筒充当太阳。
难点:初步培养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手电筒、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准备:每组一个手电筒、一个小地球仪。
教学流程示意图
设置情境,引发思考猜测(发挥想象)演示实验(感受科学的研究方法)小组模拟实验(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结论)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动学生活动难点:建构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知道完整的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准备
白天和黑夜的景色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日出日落的景色图片。
2、谈话引入:清晨,窗外小鸟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白天)。时间悄悄地在流逝,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天渐渐黑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晚上)。
五、总结
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居住的地球有白天和黑夜,白天和黑夜我们在进行不同的活动。
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学生课堂汇报。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尝试科学地小结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
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安排自己双休日的活动时间。
安排自己双休日的活动时间。(要说明白天干什么,晚上干什么。)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行为习惯
对教学的反思
1.教学成功之处:
教师体会到: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硬性讲授给学生。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意义建构而获得。所以我们充分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参与和探究,开启自己的思维来建构学习科学的框架,建立科学的知识过程。
3、揭题: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1、观赏日出日落现象,感受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
2、思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
1、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通过观赏生活情境中一些日出日落的景色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有白天和黑夜景象(现象)。
二.观察对比,认识了解。
1、引导学生关注两张图片的昼夜不同。
2、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1、小组讨论:学校或城市白天和黑夜有什么不同?
2、思考:白天和黑夜的时候,人们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了解同一地方白天和黑夜的景象是不同的。
三、交流讨论,感受体会
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教师可出示较大的钟面,归纳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留意大致相同的作息规律。
1、学生尝试小结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
2、学生科学的理解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是和太阳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太阳能发光,地球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白天,没有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黑夜。。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尝试科学地小结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画出太阳下人的影子方向。
2、提问:你知道为什么两国小朋友做的事情不一样吗?
1、小组讨论:中美两国小朋友同一时候在做什么?
思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怎样来的?为什么同一时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会不一样?
1、让学生通过中国和美国两个小朋友的电话通话了解到:我们同住的地球同一时候人们的活动是不同的。
2、促使学生继续思考,为下节课学习作引子。
2.教学不足之处:
学生的讨论交流有点流于形式,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较低,表达能力也不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耐心,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白天、黑夜与太阳”教学设计
卢淑慧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节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达到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将科学课所提倡的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四、小组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模拟实验,进一步感知太阳能发光,地球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白天,没有受到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是黑夜。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探究,感受科学的实验方法。
五、总结
1、让学生尝试小结地球上白天黑夜的成因。
2、肯定学生的总结,作出评价。
3、教师介绍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白天和黑夜?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大火球,一刻不停地发出惊人的光和热。太阳的光线照到哪个星球上,这个星球被照到的地方就变得亮亮堂堂,我们把这叫做白天,没照到的地方就是黑夜。地球和其他星球一样,也在不停地旋转。当我们居住的地方转到朝向太阳一面时,就是白天;转到背向太阳一面时,就是黑夜。由于地球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转动,每24小时恰好转动一圈,白天和黑夜就会交替来到我们住的地方。一年中,夏至这一天的白天时间最长,冬至这一天的黑夜时间最长。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变的影子》一课后,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太阳能发光,太阳变化是有规律的,并通过日常生活中日出日落的现象,感受到: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这个前提下学习的。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时空想象能力,去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