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

五年级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

白天和黑夜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科学探究: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2.1 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 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 敢于大胆想象。

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夜晚的昼夜的交替轮回、月相的阴晴圆缺以及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及其规律:
1. 第一二课主要认识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

教材从观测太阳的位置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太阳视运动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探究太阳视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

通过从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描述太阳的位置,了解天体位置表述;通过一天的连续观察,进而发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规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子变化的长短,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在收集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

《太阳钟》一课则侧重于影子变化规律的运用,通过观察各种不同形状的太阳钟(日晷),发
现太阳钟的共同规律——都是利用了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规律地移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制作太阳钟,学会运用这个规律,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又能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2. 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在研究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之后,让学生通过用地球仪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以了解昼夜的变化成因。

了解在世界上同一时刻不同的昼夜现象。

最后让学生关注科学史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而真正解开这其中的奥秘的才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所以,引领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做一次这样的模拟实验会让孩子领略到宇宙的神奇和伟大,同时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3. 连续观察月相的变化。

这一课主要研究夜晚的月亮,通过组织孩子们看月亮,坚持给月亮记日记,来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无论是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对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显得特别重要,也显得特别与有意义。

4. 认识由于昼夜变化而引起的生物节律现象。

这一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植物的花开花落,人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昼伏夜出等。

这些现象虽然也是学生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发现这些平凡的小事中的不平凡。

本单元就是从观测太阳开始,通过让孩子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太阳和月亮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及其与影子变化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月亮每天的变化后面隐藏着一定的规律;意识到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也期待他们会由此感悟: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会包含着值得深入探究的科学道理,而且,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教学安排
1、《太阳和影子》 2课时
2、《太阳钟》 1课时
3、《昼夜交替》 1课时
4、《看月亮》 2课时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2课时
6、《单元总结》 1课时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太阳和影子
光源
影子的产生
不透明的物体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对的
高短
太阳影子温度
低长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3、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西东)
4、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2、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
3、意识到如实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月相日记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4、看月亮
学生板书月相的排列顺序
(两种情况)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2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6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
6 单元总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 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 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敢于大胆想象。

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 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 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过程
板书
6 白天和黑夜
太阳与影子昼夜交替月相变化
影响动植物及人
的生物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