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第一节概述发展背景:A、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B、从思想文化原因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来看,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
思想特征: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抨击社会的罪恶,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重视民间文学,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
艺术特征:强烈的主观性、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民间文学和诗体长篇小说;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想象、丑的美学价值。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早期的主要代表是: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 1757—1827)、“湖畔派”三诗人“湖畔派”诗人1798年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本薄薄的诗集《抒情歌谣集》,风靡一时。
这是两位匿名青年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作品。
1800年再版,华兹华斯又附上一篇长长的《序言》,提出了崭新的哲学和美学观点。
被评论界视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主张用民间的纯朴语言来写诗人的真实感受,而不要用那些美丽的“诗意词藻”。
他在一些诗中探讨了大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有一种使人提高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
人在自然中洗刷掉一切精神上的烦恼和污垢。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把“湖畔派开始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艺术上有重大创新”。
主要代表有拜伦、雪莱和济慈。
雪莱是英国卓越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哲学家、改革家和杰出的散文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
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主要代表作品有:《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夕》、《拉米亚》、《夜莺颂》和《希腊古翁颂》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海德尔堡派《雅典娜神殿》耶拿派《隐士杂志》【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早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
后期浪漫主义作家主要代表是拉马丁、维尼、乔治·桑和缪塞。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也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文笔著称,对晚期的浪漫主义有深远影响。
《墓畔回忆录》与卢梭的《忏悔录》一起,堪称“法国自传体创作的两座丰碑。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前期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是欧文和库珀以及艾伦•坡。
三十年代后,以超验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成熟阶段。
主要代表作家有:爱默生、霍桑、惠特曼、麦尔维尔等。
第二节拜伦和唐璜拜伦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天生的颇足使天性狂乱的拜伦形成了一种极度自尊与敏感自卑的矛盾甚至在某方面有点病态的性格。
他对生活、对人生绝望却又终生为之战斗。
他追求自由,保有独立的人格,他痛斥那些虚假的为腐朽的社会歌颂颂德的同行们。
《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为作者带来了巨大声誉。
在这首诗里,拜伦对英国文坛的几乎所有名人,都毫不留情地给予痛斥和鞭挞。
他指斥骚塞的诗作内容空虚而荒唐,华滋华斯的诗歌思想浅薄、寡淡无味,柯勒律治的诗过于幼稚,托马斯·穆尔的诗失之淫秽;司各特、霍兰勋爵等也都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
因此湖畔派诗人骚塞称之为“恶魔”。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青年人,这是一个厌倦了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漂泊者,不愿与丑恶为伍,又无法找到出路,实现自身的理想,体现了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
《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拜伦创作了一组被称为“东方叙事诗”的作品,以《海盗》为代表,一共六部(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题材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主人公往往都是社会的异类,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亦或是犯上作乱的叛逆者。
他们都与传统的文明社会背道而驰,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这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却往往是社会的牺牲品。
他们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进而彻底反叛的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的个性气质,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曼弗雷德》主人公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有如歌德的浮士德。
而且他能够通过掌握的新知识调遣天地间大小神灵来满足种种愿望,然而在欲望满足之后,他感受到的却是知识的失望,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于是他认为知识不能解决人生的难题与困惑,它不过是由一种无知转变成另一种无知。
作品带有某种忏悔与反思的内涵:极端放任个人欲求将把自己导向地狱。
“自由=地狱”揭示了那种蔑视理性、蔑视道德的极端的自由恰恰是自身的囚笼。
《唐璜》——故事:以唐璜的游踪及其数次爱情历险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人物:唐璜是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的性格特征随着种种历险经历而深化复杂。
(17世纪西班牙作家加布里埃尔·杰列茨以笔名蒂尔索·德·莫利纳(Tirso de Molina),发表剧本《塞维利亚的登徒子,又名石客》(1630)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唐璜的重要文艺作品。
后来这个人物又出现在莫里哀、普希金、莫扎持和肖伯纳等的笔下。
据统计,至20世纪末,有关他的文艺作品就多达千部以上,论著也有近两千篇(部)。
因此,唐璜在西方与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弗士德一起被称为“四大不朽人物”。
)唐璜的形象分析:唐璜在拜伦的诗作中是一个崭新的形象。
他既不像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也不像曼弗雷德般愤世嫉俗,更不像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
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
同时又缺乏坚定的信念,经不住诱惑,随遇而安,玩世不恭,人性中充满了矛盾性。
他的种种行为之中,无不闪现着人性中的自然而然的天性(爱情的产生)(诚挚纯朴毫不做作)真诚、善良、自守人格不向强权低头,勇敢、嫉恶如仇,这些人性的美好品质就是“诗意”的所在。
情感的自然流露、人性的自然;善与人性的忠贞;人的独立与尊严,面对强权,不为苟活而失去自我。
思想意义:长诗通过唐璜在欧洲几个国家的不同生活经历,反映了欧洲19世纪的社会历史面貌,对当时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洋溢着炽烈的革命激情。
长诗的基调是讽刺,具有批判的现实性。
对各类阶层人物的腐化变节的讽刺,如对湖畔派的批评;对不合理的婚姻,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见诗,朱丽亚的信)。
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和浓郁的浪漫色彩。
拜伦鲜明的爱憎激情显现在长诗优美而略带忧伤的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统贯全篇。
夹叙夹议。
拜伦似乎常常按捺不住自己,在叙述中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大发议论,或评点国事和人物,或追思遐忆,或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语言风格多样,极富变化,把愤怒的揭露、辛辣的揶揄、尖刻的辩论、俏皮的嘲笑、热烈的抒情和哲学的沉思表现的恰到好处。
第三节雨果和《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贝尚松城。
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
后转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在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
他提出了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3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
《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全胜。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中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
它具备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故事情节:(狂热的人群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愚人节,选出了最丑的愚人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广场上卖艺。
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罗德·弗洛罗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指使加西莫多夜间在街头劫持姑娘。
爱斯梅哈尔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出,她从此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
克罗德跟踪爱斯梅哈尔达和弗比斯,在他们幽会时刺伤了法比,并嫁祸于姑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
行刑之日,对爱斯梅哈尔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加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姑娘救了出来,将她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母院里。
教会掀起了宗教狂热,吉卜赛少女被视为女巫,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姑娘。
巴黎下层社会乞丐王国的乞丐、流浪人闻讯攻打圣母院,要救出自己的姐妹。
混战之际,克罗德把爱斯梅哈尔达劫出圣母院,逼她屈从于自己。
他在遭到拒绝后把姑娘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姑娘被绞死。
绝望的加西莫多在愤怒中把从小把他养大的克罗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自尽在她的身边。
艺术特色:1、作者以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象、宏伟的场景、夸张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色彩夺目的浪漫主义图画。
2、独特的圆心结构。
正是以此独特的圆心结构,小说围绕着不同的人物对女主人公爱斯梅哈达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式的爱,着力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心灵:第一种是巴格特的爱——母爱第二种爱是克罗德的爱——渴望和占有第三种是加西莫多的爱——感恩、尊重、真诚第四种爱是法比和甘果瓦的爱——逢场作戏第五是奇迹王朝的爱——阶级之爱3、强烈的多层次的对照“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他最能突出的地位上,在社会组织的最低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最纯净的一种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眼前使这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