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1 概述:产生于18世纪末,繁荣于19世纪上半叶(前30年,1831年《红与黑》为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
)
产生背景:①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③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想特点:①强调创作绝对自由,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②从民主主义立场(积极浪漫主义),或留恋旧制(消极浪漫主义)立场,抨
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罪恶现象;
③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④偏重描写自然风光,标举卢梭“回归自然”主张;
艺术特点:①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主观性;
②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重视民间文学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③惯用对比与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体长想象;
④忧郁感伤的情调。
2 具体各国: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源地。
耶拿派:施莱格尔两兄弟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阵地,阐述浪漫主义主张,是早期德国
浪漫主义小团体。
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
英国:英国浪漫主义先驱:布莱克和彭斯(农民诗人)
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创作小团体,主要代表人物是在英国西北湖区生活的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和骚塞,均写过描写湖光山色的诗歌,故被称湖畔派诗人。
湖畔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高尔基称消极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湖畔诗魂。
《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著,其序言是浪漫主义宣言,此集是英国浪漫主义奠基作。
其序曲体现的华兹华斯的诗论:
①题材:主张选择日常生活的事情和情节;
②语言:主张用真正地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
③诗的本质: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④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
《我们共七个》是华兹华斯在诗歌语言进行革新的表征。
“我们永不分离,即使是死亡”。
雪莱: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西风颂》“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恩格斯:“天才的预言家”。
济慈:代表作《夜莺颂》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奠基人,代表作《艾凡赫》,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形象。
拜伦
1)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塑造孤独忧郁悲观的“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
主人公:“我”(抒情主人公)和哈洛尔德(消极因素)
2)1813--1816年“东方故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中心人物不是流浪者就是流浪汉,性格则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
勇气和冒险经历,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都成了社会的。